永安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用“多姿多彩”一詞來形容,不為為過。就拿已申報成功為省級、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來看:“大腔傀儡戲”、“安貞旌鼓”、“龍角舞”、“閩派古琴藝術”、“唱花”、“貢席制作工藝”、“大腔戲”——個個都是有聲有色、五彩斑斕。這七項“非遺”當中,屬于表演藝術的有六項,手工藝技能的一項。
傳統表演藝術的傳承,實屬不易。試想,我們現在還能看到、聽到幾百年前的戲曲、舞蹈、唱歌和演奏,豈不是一件很奇妙的事兒?幾百年來,演員、觀眾換了一茬又一茬,而劇本沒變、音樂沒變,動作沒變,簡直就是“活化石”!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永安六項表演藝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大腔戲
永安大腔戲是明代“四大聲腔”之一“弋陽腔”的變種,形成于明代中期,因其表現形式為“大鑼大鼓唱大戲,大嗓子唱高腔”,故稱大腔戲。相傳明代景泰年間,青水畬族鄉豐田村熊氏族人到江西石城祭祖時,向當地藝人學習弋陽腔,回鄉后結合本地的山歌、小調及道士音樂,創立了大腔戲班。
永安大腔戲的傳統劇目有一百多個,常演的有《白兔記》、《雙鞭記》、《賣水記》等。大腔戲的唱腔為曲牌體,唱腔高亢、粗獷,旋律起伏大;演員發聲以大嗓為主,大小嗓結合,演出中后臺不斷幫腔,保留著弋陽腔“一人啟齒,眾人幫腔”的特點。大腔戲戲班一般由15人組成,伴奏樂器也只有鑼、鼓、鈸、嗩吶和板幾種。司鼓坐在桌旁打鼓,并自始至終不停地與前臺演員唱和。
青水鄉豐田村地處高山區,交通閉塞,故大腔戲這一古老劇種得以保存至今,500多年來未曾中斷。大腔戲的表演動作、舞臺調度、舞美形式等都屬于明代戲劇珍貴遺存,是研究中國戲曲史、文化史、社會生活史的第一手重要材料。
2005年,永安大腔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大腔傀儡戲
大腔傀儡戲約于明代嘉靖年間傳到永安,以青水鄉黃景山村王姓“萬福堂”班最具代表性。這種大腔與傀儡相結合的藝術形態極為少見,保存至今的更是鳳毛麟角。
我國古代傀儡戲的產生源于宗教祭祀。青水鄉黃景山村傀儡戲,不僅保存大量的宗教儀式,而且還有許多法事活動場面。大腔傀儡戲的演出,相當大的比重都在于配合民眾的祈安還愿活動,故民間又稱其為“香火戲”。
大腔傀儡戲是由宋元“說話”傀儡衍變而來的,故其表演藝術的表現特征在于“表”而不在于“演”。表演的重心在于演說歷史故事,觀眾觀賞的目的也不全在傀儡的“表演”藝術,而是借此“聽古書”,因此,“說史”和“說話”是大腔傀儡戲最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大腔傀儡戲的音樂聲腔,屬于南戲系統之弋陽腔,具有明顯的高腔特征。唱腔形式為“一唱眾和”,唱字、口白多用正字,所謂“正字”,即土官話。樂隊演奏僅用鑼鼓而無管弦。黃景山大腔傀儡戲之行當、線規及形制受北方傳承的“亂彈腔”的影響,現有的行當分為生、旦、凈、丑、孩五類。
青水鄉黃景山村大腔傀儡戲傳統劇目有《海游記》、《南游記》、《度仙記》等30多種。大腔傀儡戲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幾百年來口傳身授,世代相傳,不絕如縷。
三、安貞旌鼓
槐南鎮的安貞旌鼓,原稱“旌鼓”,相傳起源于宋代,它最初是作戰時的戰鼓,用來鼓舞士氣,也用于歡迎凱旋而歸的將士。槐南鎮南山村多為羅姓,旌鼓是羅姓家家戶戶必備之物,是羅氏家族世代相傳的一項傳統。在每年的春節、元宵節期間,羅氏都會組織全村人員列隊繞村敲打旌鼓,以示驅邪和祈禱神靈的保佑,祝福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同時也增添了節日氣氛。
安貞旌鼓隊伍陣容強大,整齊壯觀,多在重要節日晚上踩街表演。旌鼓有大有小,周邊都漆成黑色,中間為紅色,大鼓配有鼓架,平時放置在房屋大堂的左側,旁邊設有與之相匹配的芒鑼、小罄;小鼓直徑約為40厘米,表演時,擂鼓人將小旌鼓用竹制的“龍棍”挑在肩上,并在龍棍前端披上一條毛毯;夜間表演時,右肩還插著一盞特有的古燈籠。隊伍在行進中邊走邊擂,時而擂鼓心,時而敲擊鼓邊,節奏變化有序,形成獨有的歡快鼓樂。
2007年,“永安安貞旌鼓”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四、龍角舞
龍角舞是道教閭山派的一種祭祀舞蹈,在永安主要流傳于上坪鄉和周邊鄰縣各鄉鎮一帶。據上坪鄉龍共村《楊氏族譜》記載,龍共村跳龍角舞始于清朝乾隆年間的“大略公”,迄今有400多年的歷史。
龍角舞,原稱“保奏”或“做保奏”,從前是“閭山派”道士在為死者超度亡靈時而舉行的道場法事中表演的節目,由于龍角是舞蹈表演中的主要樂器和道具,因此又被稱作“龍角舞”。
龍角舞的主要道具有一根龍角、一個旌鼓、一面銅鑼、一頂五臺山帽、一條紅布圍裙和一本經書。龍角最初是取自山中的變形彎筍,后來逐漸用錫做原材料,打制成全長1.5米、兩節可以伸縮呈月牙型的“錫角”。錫角可吹奏1、3、5的自然泛音,音質清純響亮,具有遠古韻味。利用錫角的形態,表演者可表演出“纏身角”、“柴角花”、“鯉魚翻白”等動作,表演具有較高的技巧。除舞蹈動作外,龍角舞還滲有戲劇、武術及雜耍等民間藝術成份,給人以原始、神秘的感受。2009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永安龍角舞”為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閩派古琴
明代嘉靖年間,永安貢川鎮出了位古琴大師,名叫楊表正,他是我國明代音樂史上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優秀音樂家、古琴藝術的杰出代表,開創了永安閩派古琴之源。
明萬歷年間,楊表正博采眾家之長,匯錄華夏大地音樂諸調,考正音文,將自己三十年的實踐和研究成果撰寫成書《重修正文對音捷要真傳琴譜大全》,在金陵刻印發行。書中記述了從黃帝起,包括孔子、諸葛亮、李白、唐明皇、朱熹等130多位歷代圣賢名人琴學的成就、音樂論述及他們的音樂典故;記述“琴學須知”、“辨琴雜說”、“十二律呂論”、“樂器流源論”、“琴有九德論”、“琴有七要論”、“彈琴啟蒙”、“十三微論”等琴學、琴法理論以及《琴操》的曲譜,收入包括屈原的《離騷》、諸葛亮的前后《出師表》、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陶淵明的《歸去來辭》、蘇東坡的《赤壁賦》等102首歷史名曲名詞。每一首都有曲和詞并行間隔配對。此后的操琴者都按《琴譜大全》所指,遵循奉行。這本琴譜大全的刻印與發行,確立了楊表正在琴界的藝術地位,并流傳至今,成為中國古琴曲寶庫重要的組成部份。
六、唱花
唱花是永安本土的一種介于民間說唱與民俗表演相結合的獨特曲種。自明朝末年形成曲種形式以來,迄今已有近400年的悠久歷史。永安市大湖鎮新沖村的唱花,原本系新沖曾姓人氏古老的、本土的一種民間說唱曲種。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新沖曾氏家族逐漸消亡,唱花也逐漸被遷徙至新沖的閩南移民傳承、沿襲下來;因閩南語和永安話屬兩種不同的語系,閩南人學講永安話時,都會很生硬地夾雜著閩南腔,久而久之就自然形成了現在這種既不是純正的普通話,也不是閩南語的獨特的“四不象”唱腔。唱花就是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形成的產物。
唱花所用的道具有:一本唱花手抄唱本、一個直徑約35公分的中鼓、一盞手提燈籠、一張四方桌。在傳唱過程中,采用朗朗上口、簡單易記的一問一答式。唱花的基本內容大都是對農民口傳身授,進行語言文字、農業技術、倫理道德和歷史常識等的傳播。唱花還是人們傳承農業生產知識的活教材,它把季節與農事有形的結合起來,成為農民農事知識的基本讀物。
正是上述這些鮮活靈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使得永安這片土地多姿多彩,魅力無窮,充滿了濃郁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