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土地革命時期,曾經到過永安小陶鎮。最早知道這一史實的時間,是幾年前看到張如騰老師寫的一篇散文,見到毛主席曾經“飲馬文川溪”。我就此事當面請教過張老師,他說是早年在校念書的時候,讀過聞捷的一首詩歌,其中有這樣類似的內容,具體情況因年代關系已無從詳考。對于這件重要的事情,一直在我心頭縈繞,久久地揮之不去。
毛主席和永安有著很深厚的歷史淵源,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就親自把永安劃定為紅四軍的籌糧、籌款區域,而紅軍這一活動的“區域”,很重要的地點便是永安富庶的米糧倉——小陶。舊時,永安坊間曾有傳聞毛主席途徑永安時,曾經到過城外的唐王廟。他在駐足觀賞之余,還特別贈送給廟祝一對玉如意。當然,這樣的市井傳聞,是不能作為文史依據而斷然采信的。此外,在和永安詩人林茂春先生交談時,他也提到在他還是中學生的時候,也讀過聞捷的這首詩,現在還能吟出幾句。追問典何出處時,他回答說因時間久遠,已難查其蹤。張老師文中所見的“飲馬文川溪”和林先生的幾句模糊記憶,其內容均出自我國當代著名的詩人聞捷筆下,此等大事絕非等閑,不可空穴來風。追尋毛主席在小陶足跡的別樣心情,此刻在永安申蘇過程中愈發顯得強烈,這種愿望時時夢牽魂繞、令人蕩氣回腸。
好在追尋永安歷史的工作是我的興趣和強項,為了尋找鄒韜奮的出生地,曾經不遺余力地搜集了當地5000余份的明清契約文書,耗時近20年的時間,終于找到鄒韜奮的祖父鄒舒宇在永安任知縣的權威依據。此后,鄒韜奮出生地近半個世紀的四地之爭終告平息,永安成為唯一正確答案。同樣,對毛主席在小陶鎮的歷史,也必須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來不得半點的含糊。此項追尋工作不遺余力地在全方位中展開,信息時代的網絡,便是首當其沖,但是搜索結果令人十分失望,沒有半點相關的信息。大量的查找閱讀書刊資料,也無功鎩羽。面對這樣窘困的局面,我在心理上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否則就其信息的含金量,于小陶、于永安都是充滿爆炸性和難得可貴的,我們在《小陶鎮志》和《永安市志》等地方文獻上,均無半點記載。雖然暫時一無所獲,但在心理預感上,總讓我覺得已經離這一歷史事實的原點越來越近了。好消息終于在禮花紛飛的十五元宵節這天傳來,在著名詩人聞捷女兒趙詠梅編輯的《聞捷全集》的相關人員中了解得悉,聞捷在五十年代確實有創作過這樣一首抒情詩歌,題目名稱就叫《輕輕的小陶河濱》。
聞捷,原名趙文節,1923年6月12日,他出生在江蘇丹徒的鐵路工人家庭,少年時就到武漢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演劇活動,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到延安,先后在陜北文工團、陜北公學等處工作和學習,并寫下許多反映陜甘寧邊區軍民斗爭的詩歌、散文、小說、劇本等。他還曾經擔任過新華通訊社西北總社采訪部主任等職,對毛主席和陜甘寧邊區的情況十分熟悉。聞捷是我國當代著名的詩人,是西部文學事業的開拓者之一,他以抒情短詩和敘事長詩聞名于世,其中《蘋果樹下》、《夜鶯飛去了》、《葡萄成熟了》、《舞會結束以后》、《賽馬》等詩歌膾灸人口,至今傳唱不息。
有了著名詩人聞捷的創作歷史背景,對他在五十年代創作的“青青的小陶河邊”中所反的映毛主席在小陶的歷史事實,更加充滿了信心。北京不愧是時代的中心,那里的朋友更加給力,傳來的信息讓我欣喜欲狂。《詩刊》創刊于1957年,為月刊,每月25日出版,其后若干年它一直獨領中國詩壇風騷,且為廣大群眾所喜愛。《詩刊》第一期(創刊號),石破驚天地首次刊載,毛主席的舊體詩詞十八首。聞捷的這首詩歌,登載在1957年2月25日的第二期上,題目為《青青的小陶河濱》。同期發表的還有臧克家的《在毛主席那里做客》。后來,聞捷將這首詩歌編入《聞捷詩選》時,將題目《青青的小陶河濱》改成《輕輕的小陶河濱》。此時此刻我想用最快的速度來閱讀,這份從北京用快件寄來的《詩刊》,這種興奮的勁頭真是難以言表,激動顫抖的手居然拆不開信封,心頭油然有一種大壩開閘放水,激流奔騰萬里的豪邁。
青青的小陶河濱,
青石岸上有兩行腳印;
二十年來風吹雨打,
那腳印越顯越真。
……那時候他正當壯年,
滿懷壯志有如疾飛的風云,
曾經散步在青石岸上,
送走蒼茫的黃昏;
他微微地昂著頭,
用他那略帶憂愁的眼睛,
凝視苦難的大地,
忘卻了午夜的寒冷;
他寬闊的天庭下,
兩道眉毛鎖得緊緊,
思考、推斷、再思考……
直踱到雄雞三唱黎明;
他頎長的姿影稍稍前傾,
因為肩上的擔子壓得太重,
于是在他散步的地方,
一步留下一個腳印!
太陽即將上升的時候,
四面八方響起戰聲,
他依然邁著同樣的步子,
走上萬里征戰的途程。
他的腳印落在哪里,
哪里的人民就跟著前進,
腳踏得高山大川動蕩,
揚起漫天的飛塵……
青青的小陶河濱,
青石岸上有兩行腳印;
二十年來風吹雨打,
那腳印越顯越真。
詩人聞捷滿懷激情地歌唱,毛主席當年在永安青青的小陶河濱,思考著中國革命前途時的情景,毛主席在小陶“青青的岸上有兩行腳印”,將踏得舊世界高山大川動蕩,帶領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這首詩歌在1957年的《詩刊》上首發時還特別注明,“小陶鎮屬福建寧洋縣轄,原為紅軍老根據地。”毛主席率領的紅四軍,在永安小陶、羅坊等地的革命老區,都留下深深的紅色歷史足跡,它將成為永安申辦中央蘇區縣,重要而又有力的歷史佐證,雖然歷經近80年的風雨吹打,那腳印依然也是越顯越真。
安孝義
2012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