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安市西南部,有一個孩子一樣名字的鎮叫小陶,名小地不小,面積413.8平方公里,轄34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約3萬人,為永安市最大鎮。
205國道穿境而過,使小陶成為三明市通往閩西、贛南、粵東北的門戶,而使過往人記住。
小陶鎮八一村因為胡錦濤總書記曾蒞臨視察而聲名雀起;小陶鎮吳地村境內張家山的蘇維埃政府舊址聞名遐邇……小陶鎮村村有故事,故事里講述的其實是歷史、是習俗、是傳統、是文化,更是一地文明的真情細節。
而今,古樹蔥蘢的小陶鎮依然綠得帥氣,精神抖擻,境內的多處山林、溫泉都讓人流連忘返。尤其是位于大陶洋盆地西側的甘乳巖堪稱奇觀,有地下河和大溶洞,怪石林立,瀑布飛簾,引人入勝。再加上奇河村的奇峰洞和下湖口村的溫泉浴池,以及嶺厚新中村千年來"閱盡人間春色"仍然枝繁葉茂的大樟樹,讓人駐足慨嘆。
生活在小陶紅土地上的鄉人敦厚善良,他們熱愛呵護養育他們的故土,真誠熱情的接待來往賓客。
紅土地上的人向往文明,他們精心“編排”自己的村規民約,約束自己,續寫文明,在文字和規范中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鄉風文明內涵。
村民們倍加珍惜國家主席來八一村視察的崇高榮譽,牢記胡錦濤總書記重要批示精神,專心落實“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方針,開展民俗節日等群眾性文體活動,組建腰鼓隊、舞龍隊、秧歌隊、籃球隊、山歌隊等文體活動隊伍,在飯后茶余自編自演了大量鄉土氣息的“節目”娛樂自己,傳承文明。其方言漢劇已頗為有名,成為永安“地方戲”的一個重要內容,長遠地活躍著村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帶動鄉風文明。
這里,村村抓文化示范戶建設,培植10—15個各種類型的文化示范戶,帶動各村文化活動的開展。
村村建起圖書室,添置藏書并配合鎮文化服務中心做好流動圖書閱覽工作,讓村民群眾有豐富的精神食糧。
村村建有老年活動室,吸引老年人走出家門,參與適合老年人活動的打牌、下棋、門球等文化體育活動。
村村開展文明村、文明戶、和諧組、五好家庭、“好婆媳”、“好妯娌”等多形式的文明創建活動,引導村民崇尚科學,抵制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
各村都因地制宜完善村辦文化技術夜校,定期舉辦技術培訓班,使全村每戶至少有1人能掌握一項實用技術。并組織富余勞動力參加市、鎮舉辦的各類技能用工培訓,提高農民的種植養殖技術和文化素質。
完善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培育村民少生優生的新型生育文化觀念,倡導生育文明。
建立村內保潔制度,配好保潔人員,堅持長期維護,
集中處理日常垃圾,集中整治環境衛生,解決好垃圾亂倒、污水亂潑、柴草亂放、糞土亂堆、禽畜亂跑的問題;引導村民發展庭院花草,美化居住環境,培養健康文明的生活習慣。
完善群防群治隊伍,組織民兵巡邏和村民群防群控,創建平安和諧村;健全保會、調解會,及時調解民間糾紛。
開展農村樹“四榜”評選活動,每年評選“四榜”人員各3-6人,發揮典型示范的帶頭作用。
堅村將在村部門口、犁坪、麻鋪3個地方各建設一個農村休閑公園,吳地村將在村部門口、冷水溪、張家山3個地方各建設一個農村休閑場所,上坂村正在新村規劃區內建設一個農村公園,配置適量健身器材,修建健身路徑,讓農人勞動之余有處休閑。
大陶口村在裝修千年古寺龍安寺和保護500年古榕樹的同時,修整具有地方特色的四方土堡,引導村民愛家鄉,講文明。
小陶村建立書報閱覽室、棋牌娛樂室、健身活動室和信息流通欄、讀書看報欄、村務公開欄、政策宣傳欄、未來展望欄等,辦好后門山“懷永文化大院”,使之成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活動場所。
歐頭村突出抓好以家庭美德為主的“孝德”建設,在全村樹立尊老、愛老、敬老、孝老的優秀典型20名,爭取每個村民小組有2—3名,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逐步將群眾德育教育工作滲透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八一村盛譽之下更不怠慢,按照“布局優化、道路硬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環境凈化”要求,實施農村基層黨建“168”工作機制,發揮八個方面作用,重規劃設計,抓新居建設,完善青石、半溪、張坑、前坂生態新居點基礎設施建設;投資350萬元建設八一村幼兒園和全省黨建培訓示范點。率先運行“戶集村收、鎮運處理”的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體系,設立戶垃圾容器和垃圾中轉站,成立村保潔隊上門收集垃圾,鎮、村、農戶三級聯動,實現鎮村一體化的垃圾集中處置;對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允升樓”及周邊古民居和朱氏九節龍等地方民俗文化遺產進行搶救保護,弘揚鄉土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