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通編著:福建抗戰省會永安美國新聞處的抗日宣傳活動二三事
【按:福建永安是一座濃縮了全國民族抗戰文化歷史的文化名城。據央視《永遠的長征•堅忍不拔》、中共黨史出版社《圖說長征(叢書)序曲卷》等權威資料介紹:1934年7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九軍團在永安小陶鎮石峰村及洪砂一線集結,舉起北上抗日的大旗,并發布了《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北上抗日先遣隊告農民書》、《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三個宣言書,標志著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的正式開始,從此拉開了長征的序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出生于永安下渡村的永安人鄒韜奮,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12月,他與沈鈞儒、厲麟似等人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1936年11月,國民黨為了撲滅國內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鄒韜奮等七人,釀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國人民,包括宋慶齡、何香凝等社會名流的強烈反對。鄒韜奮出獄后輾轉重慶、漢口、香港繼續開展愛國救亡工作。1943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滬就醫。1944年7月24日不幸逝世于上海醫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終年48歲。2009年鄒韜奮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認他正式黨員,1944年11月15日,偉大領袖毛主席為鄒韜奮同志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福建省政府從福州內遷至福建中部山城永安,作為戰時省會長達七年半(1938年5月—1945年10月)之久。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一大批革命知識分子、愛國進步人士、熱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隱蔽的共產黨員云集永安,組成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文化大軍。他們以筆墨作刀槍,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輿論,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戰文化活動,使得永安成為東南抗戰文化的一面旗幟。由原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林洪通同志退休后編著的《永安抗戰文化史話》共37萬字,于2013年10月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1200冊,多數已贈送與林老師有聯系的各界人士,受林洪通老師的委托,現將其中的書稿及相關書評逐一在網上發布,以供各方人士了解永安抗戰文化。本次網頁發表的是林洪通編著《永安抗戰史話》290頁至294頁《抗戰時期,福建省會永安美國新聞處的抗日宣傳活動二三事》,其他書稿及其書評將陸續發布。搜索“林洪通編著”或本網頁中的相關標題或關鍵字句,可找到本網頁。搜索本文標題,在其他網站,多數有照片。受托網上發布者管其乾歡迎各界人士到永安市小陶鎮石峰村、永安市吉山村等地參觀國家級永安抗戰遺址群。】
永安美國新聞處的抗日宣傳活動二三事
林洪通
1944年11月至12月間,美國駐華大使館新聞處所屬永安分處與設在南平的東南分處在永安合并為美國新聞處東南分處,機構設在抗戰時期福建省政府所在地永安縣。蘭德任處長,高樂博任副處長。
美國新聞處有先進的電訊設備,可獲世界各大通訊社的大量英文電訊,包括新聞、評論和資料。同時,美新處還有從重慶美新處通過美國空軍飛機捎來的美國出版的主要報刊。
然而,當年在永安的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福建分社“電訊稿毛病很多,以國際新聞為例,一是報道面窄,片面,如美英的新聞多,蘇聯的少,而蘇德交戰,東歐和蘇聯卻是主要戰場。窄的另一方面是外國權威專家的政治、軍事評論幾乎不選發。二是新聞零碎,不系統。三是不注意時間性,三天前的消息在外國已是‘明日黃花’,它還作為最新新聞。四是政治偏見,選稿主觀片面。”①相比之下就突顯了美國新聞處資訊的優勢和價值。
羊棗在永安能創辦馳譽中外的《國際時事研究》周刊,能寫出那么多既好且快的國際時事評論,除了他的學識造詣外,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永安美新處的資訊;因他受聘為美新處顧問,可迅速得到全世界最新的信息。
據當年在福建省政府秘書處編譯室任編譯工作的葉康參回憶,美新處每天給編譯室送來一束英文新聞稿,其中主要是美國新聞媒介播發的戰訊和一些政論簡介。由擔任省政府秘書處編譯室主任的李由農交給葉康參翻譯成中文,后呈給省政府秘書長。可見美新處的新聞稿,能及時供官方參考和利用,也能及時供給葉康參、趙家欣、李品珍等進步文化人士。他們利用這些資料為報刊撰寫文章。
永安美新處的蘭德、樂博等人政治傾向比較進步,對羊棗、彭世楨、俞勵挺、薩一佛、鄭公盾等進步文化人士都比較友好。國民黨中央直屬臺灣省黨部的執委兼宣傳科長謝東閔也被美新處邀去監聽每天臺灣的日語廣播。
在1944—1945年4月羅斯福總統在職其間,美國的對華政策并不排斥中共,主張中國內部團結,共同抗日。當時美駐中印緬盟軍主要負責人之一史迪威將軍和羅斯福總統均對中共有好感,以至曾籌劃美軍在我國東南沿海登陸,打擊日軍的計劃。②于是,美新處處長蘭德主動要求福建省主席劉建緒的秘書諶震幫忙,物色人選去浙東找中共領導的新四軍,準備交換情報部署登陸等。汕頭地區的中共組織也有在1944年秋準備盟軍登陸的部署。
諶震物色的周璧浙江之行無果后,美軍欲在東南沿海登陸之事仍在繼續:當時擔任美國陸軍駐華總部高級顧問的吳大琨來到福建永安,找過諶震議此事。后吳大琨派永安新知書店③工作的王堅等人前往浙東,他自己則坐鎮崇安靜候佳音。王堅曾于1985年7月31日給永安市委黨史辦寫來了長信,較為詳細地敘述了他大約于1945年四五月間前往浙東聯系新四軍的經過。現將信件全文公諸于下:
中共永安市委黨史辦負責同志:
7月18日來信收到。關于我跟吳大琨同志搞的那件工作,現簡略地介紹如下:
當時我在新知書店(即李志國同志負責的東方出版社)工作。吳大琨同志當時任美國陸軍駐華總部(頭頭好像是魏德邁將軍)高級顧問。當時美軍曾計劃在浙東沿海登陸,出于軍事上的考慮,他們想與活動于浙東沿海的新四軍部隊—三五支隊取得聯系,以便美軍登陸時配合行動。此事,國民黨方面當然是極不愿意的,因此,美方委托吳大琨同志秘密進行(吳大琨同志當時佩有長短武器;來往重慶與東南各省之間坐的是美國軍用飛機;活動經費也是美方提供的)。具體計劃是先取得聯系,然后運一臺收發報機進去,以便直接與美軍聯系,提供氣象與有關日敵活動的情報;再后是準備空投武器進去,以便配合美軍登陸。(這段時期美軍在華的活動情況,你們可參看新華出版社翻譯出版的《中國通—美國一代外交官的悲劇》一書)吳大琨同志邀我參加這件工作。我們當時認為這件工作搞成了,不僅有利于打敗日本侵略者,而且對新四軍所屬的浙東游擊隊的發展壯大也是十分有利的。因此我在取得了書店領導的同意后,就參加了這項工作。當時我們都在永安。參加這件工怍的人,除了吳大琨同志和我外,記得還有四個人:一是朱潔夫同志,他原來是贛州的,他的任務是留在后方,協助吳大琨同志工作;另一個是暨南大學的學生,他懂得收發報技術,準備派他帯收發報機進入游擊區;還有兩個青年(一個名何為,另一個姓徐)是從龍巖“臺灣義勇隊”(?)出來的。他們二人負責第一批進入游擊區進行聯系,他們好像是帶有地下黨的介紹的。我的具體任務是,在浙東靠近游擊區的蔣管區天臺縣城,設立一個聯絡點(公開的身份是“興華茶葉公司天臺辦事處”)。行前,我先到崇安“茶葉研究所”(屬國民黨資源委員會,所長吳覺農與吳大琨個人關系較深,他是了解并支持我們這件工作的。解放初期他曾任農業部副部長),學習了幾天有關茶葉的業務知識,并在那里接受了吳大琨同志的部署。第一批去到浙東天臺的是我和龍巖來的那兩位青年,我留在天臺,那兩位青年進入了游擊區。但到了約定的日期他們沒有回來(也有個意外情況,福州的日敵撤退時,曾路經天臺,天臺縣城淪陷了一兩天),福建那邊也沒有繼續來人。按照約定,過了約定的日期,不見人來,可能是出事了,我是可以撤退的,但我考慮到我一走,那條線就斷了,再要接上就麻煩了,因此我還是堅持了下來。不久日敵就宣布投降了,那時我才離開天臺回到崇安。回到崇安后才知道因羊棗案的影響,吳大琨同志早已乘美軍飛機回重慶了。解放后我才知道那兩位青年,當時已順利地到達了游擊區,大概是當地領導對此事不敢作主,需要請示,所以他們沒有及時回來的。這兩位青年解放后在上海工作。
關于這件工作的更全面更詳細的情況,你們可向吳大琨同志了解。你們來信中提到吳大琨同志時,把“同志”兩字涂掉了,是不是你們對他的情況不了解。他解放后曾任人民大學教授、財政部顧問、政協委員等職。不久前在報上看到他的名字,他被任命為“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的委員。
此復
敬禮!
王堅
1985.7.31
然而,周璧的“浙東之行”,反成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借口,成為“永安大獄”事件的導火線。王堅的浙東之行也成半途而廢。不過,美國朋友對中國的幫助是出于真心的。
羊棗被捕后,永安美新處的蘭德、樂博等對營救羊棗是真誠盡力的。他們把羊棗之獄的內幕捅開,在國際上引起強烈的反應;羊棗被捕后,樂博非常氣憤。他帶著鋪蓋到省保安司令部,靜坐、絕食了3天,表示抗議;美國機械師還駕車幫助上了特務黑名單的美新處工作人員彭世楨、薩一佛秘密離開永安前往廣州;遠離永安的費正清(美新處中央分處處長)、鮑威爾(密勒氏評論報主編)后來還發起募集紀念羊棗的基金。因而,我們不應忘記:美新處在永安抗戰文化活動中所發揮的不可低估的積極作用,蘭德、樂博等美國朋友對羊棗等人的正義支持和深厚友誼,體現了正直的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進步文化事業的同情和支持,這是難能可貴的。
2013年7月于上海
注釋:
①葉康參遺作:《燕江風暴》第一章第二節。
②美軍準備在浙東沿海登陸,可從1945年1月14日下午3時美國駐華大使赫尓利致羅斯福總統的電報中得到印證。電報寫道:“……在魏德邁將軍不在司令部期間,其麾下的一些軍官制訂了一項在共產黨控制區使用美國軍隊的計劃。這項計劃規定,在游擊戰爭中使用由美國領導的共產黨部隊,計劃以在美國和共產黨之間達成一項協議為基礎,避開中國的國民政府,直接向中共部隊提供美國的給養。我們的任務理所當然是阻止國民政府垮臺,維護蔣介石的領導地位,統一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為共產黨所知的上述軍事計劃,向他們提出了他們正需要的東西:給予承認并提供租借物資,摧毀國民政府,作為一個武裝政黨的共產黨如能成功地與美軍實現這種安排,那么我們為挽救中國國民政府所作的努力就將付諸東流……”(見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1984年編輯的《黨史通訊》第7期50頁)。
③黨領導的新知書店,原在江西贛州設有一個機構,招牌是章貢書局。日敵侵贛時遷到永安,故名為東方出版社。抗戰勝利后遷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