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通:永安抗戰文化簡介
【按:福建永安是一座濃縮了全國民族抗戰文化歷史的文化名城。1934年7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九軍團在永安小陶鎮石峰村及洪砂一線集結,舉起北上抗日的大旗,并發布了《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北上抗日先遣隊告農民書》、《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三個宣言書,標志著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的正式開始,從此拉開了長征的序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出生于永安下渡村的永安人鄒韜奮,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12月,他與沈鈞儒、厲麟似等人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1936年11月,國民黨為了撲滅國內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鄒韜奮等七人,釀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國人民,包括宋慶齡、何香凝等社會名流的強烈反對。鄒韜奮出獄后輾轉重慶、漢口、香港繼續開展愛國救亡工作。1943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滬就醫。1944年7月24日不幸逝世于上海醫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終年48歲。2009年鄒韜奮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認他正式黨員,1944年11月15日,偉大領袖毛主席為鄒韜奮同志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福建省政府從福州內遷至福建中部山城永安,作為戰時省會長達七年半(1938年5月—1945年10月)之久。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一大批革命知識分子、愛國進步人士、熱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隱蔽的共產黨員云集永安,組成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文化大軍。他們以筆墨作刀槍,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輿論,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戰文化活動,使得永安成為東南抗戰文化的一面旗幟。由原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林洪通同志退休后編著的《永安抗戰文化史話》共37萬字,于2013年10月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1200冊,多數已贈送與林老師有聯系的各界人士,受林洪通老師的委托,現將其中的書稿及相關書評逐一在網上發布,以供各方人士了解永安抗戰文化。本次網頁發表的是《永安抗戰文化史話》1至8頁的《永安抗戰文化簡介》,其他書稿及其書評將陸續發布。搜索本網頁中的相關標題或關鍵字句,可找到本網頁。搜索本文標題,在其他網站,多數有照片。受托網上發布者管其乾歡迎各界人士到永安市小陶鎮石峰村、永安市吉山村等地參觀國家級永安抗戰遺址群。 】
永安抗戰文化簡介
林洪通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福建省政府從福州內遷至福建省中部偏西的小小山城永安。永安作為福建的戰時省會達七年半之久。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一大批革命知識分子、愛國進步人士、熱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隱蔽的共產黨員,云集永安,組成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文化大軍。他們以筆墨作刀槍,為著中華民族解放而奮斗,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戰文化活動。
地處東南的山城永安和陪都重慶、西南邊陲桂林齊名成為抗戰文化名城。先后到永安的進步文化人士中,有20世紀30年代的著名作家黎烈文、中共東南局文委負責人邵荃麟、杰出的軍事政治評論家楊潮(羊棗),經濟學家王亞南、愛國進步人士程星齡以及董秋芳、盧茅居、沈煉之、鄭貞文、章振乾、高時良、陳培光、卓克淦、林舒謙、林浩藩、陳啟肅、許欽文、王西彥、張文郁、葛琴、薩一佛、章靳以、劉子崧、周左嚴、鄭庭椿、諶震、李由農、柯詠仙、霍胤光、趙家欣、謝懷丹、鄭書祥、李達仁、顏學回、王一帆、葉康參、余志宏等等。他們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抗戰文化活動,繁榮了抗戰文化事業,使永安成為當時東南半壁的文化名城。
當時的國民黨福建省政府兩任主席陳儀、劉建緒表現比較開明,致力于延攬進步人士,創辦出版機構,支持進步報刊,建立研究機構,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處在國共合作抗日形勢下的共產黨員們,在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引下,與進步人士和熱血青年一起,積極投入抗戰文化活動中去。抗戰初期,陳儀就聘請黎烈文到永安組建了改進出版社。黎烈文以“推重車上峻坡”的精神,創辦或接辦了《改進》、《現代文藝》、《現代兒童》、《現代青年》、《戰時民眾》、《戰時木刻畫報》6種期刊,后來還編印發行《改進文庫》、《現代文藝叢刊》、《建設叢書》等近百種書籍。劉建緒接任省主席后,先后聘請進步青年諶震為隨從秘書、程星齡為省政府秘書長、楊潮為省政府參事和社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王亞南為社會科研究所所長,并支持《民主報》從建甌遷往永安出版發行。以諶震為首創辦了《建設導報》和東南出版社,羊棗創辦了《國際時事研究》周刊,王亞南創辦了經濟科學出版社,等等。
自1938年至1945年的7年多時間里,永安抗戰文化活動獲得了卓著成果。它的重要標志是,在物質條件極為困難的環境中,在國民黨頑固派特務的干擾監視下,出版發行了大量的、影響廣泛而深遠的抗戰進步報紙、期刊和書籍。據不完全統計,先后有改進出版社、東南出版社等出版社39家,有省政府編譯室等近20個編輯單位,有中央通訊社福建分社、華南通訊社等4家新聞通訊機構,有教育學會等文化教育學術團體和群眾組織40余個,有省政府秘書處印刷所、改進出版社印刷所等印刷單位19家,有中華書局永安分局、商務印書館永安支館等書局、書店17家,有《民主報》、《建設導報》等報紙12種,有《改進》、《國際時事研究》等期刊129種,同時出版了800多種各類叢書、叢刊和專著。
這些讀物,門類繁多,發行量大,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新聞、教育等各個領域。除極少數報刊是國民黨頑固派的喉舌外,其余絕大部分報刊和書籍都是進步的,宣傳抗戰的。不少作品出自名家大家之手,當年在永安發表作品和出版專著的100多人中,就有郭沫若、馬寅初、郭大力、王亞南等人。尤其是郭沫若、巴金、老舍、馬寅初、郭大力、王亞南等的一些名著和楊潮的政治軍事論文影響較大,享有盛譽。大多報紙、期刊和書籍,宣傳了全民抗戰政策,揭露投降派的面目,喚醒人民大眾抗戰熱情,指明了抗戰的光明前途,起到了團結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推動抗戰的作用。因而不少讀物成為東南各省乃至全國的暢銷讀物,產生了很大的良好的影響。例如,黎烈文和沈煉之先后主編的《改進》大型綜合性月刊持續時間長達七年。邵荃麟指導下由王西彥、章靳以先后主編的《現代文藝》月刊最引人注目,曾引起國民黨頑固派的恐慌。楊潮主編的《國際時事研究》周刊馳名中外。他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寫出了140余篇80多萬字的政治、軍事評論,分析精辟,文筆犀利,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就報紙而言,由國民黨內堅持抗戰的愛國進步人士顏學回為總編輯的《民主報》,以爭民主為主旨,在1944年7月到1945年7月的一年時間就發表進步社論三百多篇;由魯迅的學生、左翼作家董秋芳主編的《民主報》副刊“新語”成果亦很突出。就作品和專著書籍的出版而言,改進出版社的八大叢書,東南出版社的《先秦學說述林》(郭沫若著)、《水鄉吟》(夏衍著)、《方生未死之間》(茅盾、于潮等著)、《社會科學論綱》(王亞南著)等等進步書籍影響廣泛而深遠,成為當時東南各省的暢銷書。
與此同時,由于省會的內遷,永安的教育事業也得到空前的發展。如創辦了省立永安中學、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省教師進修學校、農學院等多所高中等院校,加上沿海遷內地的大中專院校,形成以永安為中心、遍及全省的教育網絡,因而學生愛國進步活動亦蓬勃興起。當時在永安的戲劇、音樂創作和演出活動也十分活躍。所有這一切,使永安成為推動抗日救亡運動和繁榮東南文化的重要據點。
當時先后到過永安的60多名中共地下黨員,能堅持按黨的統一戰線政策,身體力行,團結一切愛國進步人士,包括陳儀、劉建緒這樣表現開明的上層人物共同抗日,因而也是統戰工作的突出成績。
然而,正當抗日戰爭即將勝利前夕,永安抗戰文化活動遭到國民黨頑固派的摧殘和鎮壓。他們制造了“羊棗事件”,逮捕進步文化人士和地下黨員29人,軟禁2人。優秀中共地下黨員、軍事政治評論家楊潮(羊棗)被虐死杭州獄中。盡管如此,永安進步文化界人士并沒有被嚇倒,他們繼續戰斗;隨著抗戰勝利,省政府遷回福州,他們即分散到全國各地參加新的斗爭。
(本文發表于1989年10月13日《人民政協報》,2012年6月修改)
搜索本文標題,在《永安論壇》和其他相關網站上有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