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魏華齡的《永安抗戰文化史話》讀后感
【按:福建永安是一座濃縮了全國民族抗戰文化歷史的文化名城。1934年7月15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與紅九軍團在永安小陶鎮石峰村及洪砂一線集結,舉起北上抗日的大旗,并發布了《為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宣言》、《北上抗日先遣隊告農民書》、《我們是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三個宣言書,標志著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的正式開始,從此拉開了長征的序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出生于永安下渡村的永安人鄒韜奮,在上海全身心投入抗日救亡運動。1935年12月,他與沈鈞儒、厲麟似等人組織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國會。1936年11月,國民黨為了撲滅國內的抗日烈火,逮捕了正在領導抗日救亡運動的救國會領導人沈鈞儒、鄒韜奮等七人,釀成七君子事件,遭到全國人民,包括宋慶齡、何香凝等社會名流的強烈反對。鄒韜奮出獄后輾轉重慶、漢口、香港繼續開展愛國救亡工作。1943年因患耳癌秘密返滬就醫。1944年7月24日不幸逝世于上海醫院(今上海市第二人民醫院),終年48歲。2009年鄒韜奮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認他正式黨員,1944年11月15日,偉大領袖毛主席為鄒韜奮同志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抗日戰爭時期,國民黨福建省政府從福州內遷至福建中部山城永安,作為戰時省會長達七年半(1938年5月—1945年10月)之久。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一大批革命知識分子、愛國進步人士、熱血青年和一些身份隱蔽的共產黨員云集永安,組成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文化大軍。他們以筆墨作刀槍,形成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輿論,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戰文化活動,使得永安成為東南抗戰文化的一面旗幟。由原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林洪通同志退休后編著的《永安抗戰文化史話》共37萬字,于2013年10月由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首次印刷1200冊,多數已贈送與林老師有聯系的各界人士,受林洪通老師的委托,現將其中的書稿及相關書評逐一在網上發布,以供各方人士了解永安抗戰文化。本次網頁發表的是廣西桂林讀者魏華齡的書評《<永安抗戰文化史話>讀后》,其他書稿及其書評將陸續發布。搜索本網頁中的相關標題或關鍵字句,可找到本網頁。搜索本文標題,在其他網站,多數有照片。受托網上發布者管其乾歡迎各界人士到永安市小陶鎮石峰村、永安市吉山村等地參觀國家級永安抗戰遺址群。】
《永安抗戰文化史話》讀后
魏華齡
最近,讀了林洪通編著、中共黨史出版社2013年10月出版的《永安抗戰文化史話》,37萬字,大開眼界,原來抗戰時期在國統區除了重慶、桂林、昆明以外,還有一個不為人注意的抗戰文化名城福建永安。
永安,是福建省中部偏西的一個山城,抗戰時期成為福建省會達7年半之久。由于國民黨內部派系斗爭,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福建省政府兩任省主席陳儀、劉建緒表現比較開明,致力于發展福建的文化教育事業,延攬了一批進步文化人士,創辦出版機構和研究機構。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引下,幾年內,文化界人士云集于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新聞出版、教育等各個領域。計有文化學術團體40多個,出版社39家(當時出版發行不分家),印刷廠(所)20家,報紙12種,期刊129種,圖書多達800多種。在永安發表文章和出版專著的著名作家、學者先后達100多人,他們中有郭沫若、郭大力、馬寅初、巴金、老舍、鄧初民、千家駒、艾蕪等;在永安工作過的進步文化人有著名作家黎烈文、中共東南局文委負責人邵荃麟、軍事政治評論家楊潮(羊棗)、《資本論》譯者、經濟學家王亞南、進步作家王西彥、葛琴、章靳以、許欽文等,還有一批愛國民主人士,他們在永安的文化活動中所起的作用,是共產黨員本身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有了一批革命知識分子、愛國進步人士、熱血青年和一些隱蔽身份的中共地下黨員云集永安,組成了一支頗具規模的文化大軍,他們以筆作刀槍,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戰文化活動,使永安被譽為我國東南抗戰文化的一面旗幟。
《永安抗戰文化史話》一書,就其內容和體例來說,正如中共三明市委常委、永安市委書記黃建平在序言中指出的:“這本書的內容,與其說是‘史話’,不如說是‘史料’。”這不是一般性的史料,而是一本關于永安抗戰文化活動比較系統、全面、翔實的史料,因此,它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為研究永安抗戰文化提供了一本珍貴資料。
本書作者林洪通是福建永安市人,中共黨員,曾任永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從事黨史研究工作17年,1999年退休。
1985年初,在“永安抗戰進步文化活動學術研討會”上,林洪通結識了許多抗戰時期在永安工作的文化老人。會議結束后,他就曾萌發試圖從人物活動入手來描繪永安抗戰文化的真實面貌,其中包括老同志一致公認的永安抗戰文化活動中6位領軍人物黎烈文、董秋芳、盧茅居、邵荃麟、王亞南和羊棗(楊潮),還有10多位文化骨干人物。所以自1985年起,林洪通就特別注重搜集永安抗戰文化活動中有關人物的資料。而本書的大部分篇章是他退休之后完成的,有些是在職時寫的初稿,退休后加以補充修訂的。沒有任何人下達任務,完全是自己的選擇。對林洪通來說,“這不僅是一種愛好,更是一種責任。”“是一個黨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和崇高使命。”退休之后他又默默奉獻了13年,這體現了一位黨史工作者高度的文化自覺。
事在人為,永安抗戰文化是當年在永安的文化工作者辛勤耕耘的結果。林洪通以退休之年,仍走訪當年的文化老人,有的訪問多次,搶救了現存的第一手資料;他也曾于2009年4月來到桂林,拜訪了我,我接待了他。經過13年的努力,著成《永安抗戰文化史話》一書,共收入文章35篇,37萬字,照片150余幀。有《永安抗戰文化簡介》、《黨對永安抗戰文化的領導》、《永安抗戰文化的領軍人物——黎烈文》、《邵荃麟與永安<現代文藝>》、《左聯作家董秋芳在福建永安》、《抗戰時期著名的軍事、政治評論家楊潮(羊棗)》、《抗戰時期王西彥、章靳以主編的永安<現代文藝>》、《拜訪抗戰時期福建省主席秘書諶震先生》、《訪百歲音樂家繆天瑞先生》、《抗戰時期我國東南獨樹一幟的永安<民主報>》等等。尤為難得的是他把這些主要文化人當年在永安的著作列了詳細目錄附在每一位人物之后,這對于后人對作家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此外,林洪通還對當年在永安工作的中共黨員和黨外愛國民主人士分別作了調查,寫成《永安抗戰文化活動中地下黨員的組織關系》(共60多人)和《永安抗戰文化活動中部分愛國民主人士生平簡介》(共34人)。弄清楚這些人物的確切身份和地下黨員的組織關系是一項非常復雜而又十分嚴謹、細致的工作,林洪通居然完成了這一工作,這對后人研究永安抗戰文化是一個重要貢獻。
永安抗戰文化與桂林抗戰文化從規模上來看不免有些懸殊,然而從其性質和作用來說卻是一致的,都堅持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為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所不同的是桂林抗戰文化的活力所輻射的范圍主要是國統區的西南大后方,而永安抗戰文化的活力所輻射的范圍是我國東南地區乃至東南亞一帶;同時兩地抗戰文化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值得研究的是:縱觀永安抗戰文化活動的全過程,可以發現,當時永安并沒有建立共產黨的一級組織機構,不存在共產黨的組織指揮系統,又是在國民黨統治區要堅持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共產黨是怎樣發揮作用的?最近,《抗戰文化研究》第7輯,發表盤福東、鄭六成寫的文章,提出“中國共產黨的非權力性影響力”問題,這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不僅對桂林、對永安抗戰文化也是對整個國民黨統治區抗戰文化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問題。
2014年2月25日
[作者簡介:魏華齡,1919年2月生,廣西龍勝縣人。中共黨員。1942年畢業于廣西省立桂林師范學校,歷任小學教師、書店經理、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桂林市政協副主席兼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會會長。主要著作有:《桂林簡史》(合著)、《桂林文化城史話》、《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桂林文化城》、《桂林抗戰文化史》等。參與主編《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文集》(1--8)等。現任廣西抗戰文化研究會和桂林抗戰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