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坪鄉歷史沿革簡述
一、基本概況
上坪別名“屏山”,位于永安市東北部,東鄰青水鄉。南接西洋鎮,西連燕南街道,北界貢川鎮與三明市的三元區莘囗鎮天孟塘。距市區24公里,海拔1100米,最高峰天斗山海拔1568米,屬永安第二高峰;現轄10個行政村57個自然村,62個村民小組,人口6900余人,總面積15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萬畝,森林面積15.69萬畝,其中50%的行政村分布在海拔850米以上。獲省級環境優美鄉鎮、休閑農業示范鄉鎮稱號。
上坪是竹子之鄉。人均毛竹面積16畝,人均擁有量為全省第一,農民家庭收入53%來自竹業;建立全省唯一的福建竹子現代科技園區,10.88萬畝竹林成為全省唯一通過FSC認證的毛竹種植供銷基地。
上坪是永安休閑勝地。年均氣溫14℃,夏天氣候宜人,擁有九龍竹海森林公園和天寶巖自然保護區兩張國字號名片,有“春看牡丹、夏游竹海、秋賞紅葉、冬踏瑞雪”一年四季景不同的生態優勢。
上坪是花世界。山櫻花、白玉蘭、紅葉石楠、紅花繼木等觀賞樹遍插永上公路兩旁或山坡,龍共桃花與眾不同,珍稀植物猴頭杜鵑每年開滿天斗山;擁有百年牡丹、百畝牡丹園、百戶牡丹庭院。風景秀麗,旅游資源豐富。冬天這里冰天雪地,銀妝素裹,猶如北國風光,夏季沒有明顯暑天,清悠涼爽,氣候宜人,,勝似廬山;境內還有天斗山、福建竹子現代科技園區、九龍壁、梅溪瀑布、竹海等自然景觀。
近年來,該鄉按照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總體部署要求,圍繞“旅游品牌帶動、竹業示范引導、工業提質增效”的發展思路,全力發展生態旅游。打造“青翠竹海洋,富貴花世界”品牌。完成50畝生態農莊、占地100畝的牡丹園一、二期建設,完善“聽濤亭”觀景臺、休閑登山棧道、停車場等配套設施,建成了年接納能力1.5萬人次的百花園鄉村酒店和牡丹園木屋度假別墅區。在旅游主干道永上線開展沿途景觀燈、休憩點等設施配置升級,林下花帶種植,形成風景宜人的全程景觀道。
持續推進竹林高效。立足竹林資源,開展竹業高效經營,打造綠色生態竹鄉。持續實施現代竹業項目,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建設竹林噴灌池,建設機耕道路,提高竹林生產效益,增加竹業收入,全鄉竹林實現畝產值5500元,竹林總產值3.6億元。同時,探索多模式林下經濟,在上坪村、龍共村開展林下套種金線蓮303畝,在龍共村、荊坪村毛竹林下栽培畝產值1萬余元的竹蓀35畝,實現林地效益最大化。
建設“飛地”工業園。2010年采取“飛地”形式,依托麻嶺茶場,在城郊麻嶺村、西坑村建設“飛地”工業園區,打造竹產品加工福地。建成麻嶺工業集中區1500畝,現有農業龍頭企業——綠健食品有限公司、明新竹業、三源豐水溶膜等規模以上企業10家,入駐企業41家,實現固定資產投資4.52億元,年可創產值超17億元,實現稅收460多萬元。“筑巢引鳳,借雞生蛋”,新引進合成建材工貿有限公司建材生產加工項目、福建三聯通訊有限公司通訊產品生產加工項目,以及沼氣爐具生產加工項目,園區實力不斷加強。
挖掘水利資源。全鄉可開發利用的水電資源達14000千瓦以上。通過鄉辦、村辦、引進外資、村民集資入股等渠道創辦了42座小水電站。裝機達13000千瓦,年發電量達3000萬度,年發電收入達千萬元,農民僅此項人均收入1050元。
突出抓好四篇文章,建設怡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先后被授予三明市竹業開發十佳鄉鎮,2003年永安筍竹節先進單位,2005年永安筍竹節林改工作先進單位、2006年永安筍竹業林業工作先進單位。
二、行政區域演變
歷史上坪區域多變,從建置以來,行政區域經過建、撤、合、分、多次調整,變遷甚為頻繁。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之前,上坪屬沙縣浮流司感義里二十四都管轄。農民領袖鄧茂七發動沙縣二十四都(今上坪鄉和三明市三元區中村鄉)農民起義,攻城陷府。朝廷震驚,擬以浮流險遠,另立縣治。到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獲準,次年(公元1452年)九月,設置永安為縣,含上坪的沙縣新嶺以南二十四都至三十二都一并歸屬延平府永安縣管轄。故永安設縣源于明代鄧茂七發起的農民起義之說,到了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福建廢府設道,上坪屬永安北路道。至民國14年(公元1925年)廢道,實行縣級政制。民國31年(1942年)9月永安改隸龍巖第六行政督察區上坪仍歸永安縣二區所轄。1947年,推行地方自治,裁撤區暑,上坪改設為上桂鄉,鄉所在地上坪,管轄8個保,分別為:洋峰、盛泉、龍海、天孟、峰坑、桂溪、九龍、上坪。1950年1月28日永安解放,永安設置第七行政專員公署,4月,廢除保甲制,改設區鄉政制,上坪歸屬永安二區,區公所所在地上坪,所轄三個鄉,分別為:上桂、槐西、龍青(今青水)鄉。1952年10月永安從第二區(上坪)劃出槐西、龍青(今青水)2鄉設置永安第七區,上坪歸屬青水區管轄。1955年重設上坪區。1956年6月撤銷永安第七行政專員公署,永安縣劃歸龍巖專員公署。1958年建上坪人民公社,管轄5個管理區,33個核算大隊。1960年4月,人民公社調整,上坪與槐南、青水合并為一個人民公社。1962年1月永安從龍巖專區劃歸三明地區管轄,至1966年重新區劃為上坪人民公社,所轄10個大隊。1984年8月撤銷公社、大隊建制,建立鄉行政體制,轄上坪、龍共、甲盛、共裕、九龍、聯合、合群、銅盤、荊坪、大進10個村委會至今。1984年9月12日,永安撤縣設市,上坪也步入嶄新的發展時期,區域建置至確定至今。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們,,經歷了無數次的行政區劃調整,也見證了歷史變遷。
三、上坪民系遷徏與繁衍
上坪民系屬于客家,至有建制后,主要以陳、余、楊、鄧等大姓氏宗族為主組成民系,姓氏支系并不繁雜。縱觀上坪的歷史上的發展史,這里曾經是一處荒涼偏僻,杳無人煙,虎豹出沒之地。有人間煙火,最早在這里拓荒耕耘,刀耕火耨,繁衍生息,開拓上坪這片土地的先民,可追溯至1000多年前北宋朝初期的曾姓先民。筆者查閱了修訂于明、清年間保存尚好的上坪《曾氏族譜》,大量記載了曾氏先民在這里付出的心血之勞。據《曾氏族譜》記載,曾氏姓氏源流山東省兗州府曲阜武城縣,曾子后裔,至第五代南下入閩,定居寧化柳楊,后晉年間,后裔曾元儉遊獵于龍巖縣桃源蒲山居住(今大田縣桃源鎮)。曾元儉后生有七子,各開基漳平、永春等地,惟長子允慶仍留居桃源,允慶他至70歲晩年得子,子名九郎。后“九郎于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公元976年)戊寅歲三月,從桃源蒲山遷徏至浮流二十四都上坪屏山安居”。九郎來到屏山,“草莾荒堆、高山僻塢、并無人煙我”。“蠻荒之地,林菁相阻,瘴癘橫行”,他安居四野,無處不是草埔荒山之地。九郎于居傍筑室開窯,他最先的居地名為窰坑。他‘以草埔之地開墾田園、分四隅、定彊域、以制田里,其山場四圍廣闊“。從此屏山有了雞鳴犬吠,有了人跡煙火。二年后先后有范、肖兩戶人家到屏山定居開闢,由于環境艱難,幾年后而自離去。
由于曾氏具有勤勞、節儉與仁慈、愽愛之風格,九郎及其子孫不斷繁衍頗盛壯大,成為公認的屏山開辟之鼻祖。到宋欽宗靖康元年丙午年間,曾氏四兄弟(四二公、四八公、四五公、四六公)被譽為“金、玉、滿、堂四房”,人囗繁衍數百人之多,并修訂族譜,做風水、建宗祠,成為當地望族。到清末,后裔也紛紛向四周播遷、開基于各地,如屏山大梅溪、東溪以及永安城區、洪田、坑邊等曾姓,均源于上坪。其中不泛濟濟人才,或以勛名著,或以高節稱,載入史冊,恒耀古今。歷史變遷至今,雖然曾姓在上坪當地人囗后期繁衍不多,但曾氏先民為開拓上坪,在歷史上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精神仍為后人傳譽。
陳姓民系在上坪屬大姓,其祖根在貢川。據貢川《陳氏宗譜序》與上坪《陳氏宗譜》記載,唐中丞陳雍,字月銘,為避當朝臺司的彈劾,于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同次子從浙江吳興遷到南劍州沙邑固發沖(今貢川鎮新發沖村)定居,也是永安陳姓開基始祖。
陳雍的第十三代孫,陳麟,字夢兆,于北宋末年從沙縣移居到九龍村,為上坪陳氏始祖。北宋大觀三年(公元1109年),陳麟高中進士,被授予閩縣(今福建閩侯一帶)知縣。陳麟任職期間一向為人忠厚,性格耿直,從不行媚上欺下之事。他以民為本,恪盡職守,匡扶正義,平反了數起冤獄,深受百姓愛戴。宣和初,朝廷評選縣級清官,他被譽為“閩中三循吏“。(循吏是奉公守法的官吏)。由于政績顯著,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陳麟升任廣東韶州知州。時鄰寇泊城,陳麟率軍民戰守,賊眾潰敗。不久后又擢任湖南道轉運判官。史志載,陳麟晚年“以事遁九龍,卒葬九龍水尾”。究竟是何事使陳麟遁居九龍,無法考證,也許是他得罪了朝廷,掛冠而去,回鄉隱居。回鄉時曾作一首《九龍歸隱詩》:“莫問投何處,輕航且別家。野曠啼眠鳥,荒郊聚暮鴉。寒煙籠玉樹,斜日照黃花。九龍山色近,題語寄侯葩”。
陳麟與鄧氏夫人生七子,均以鄧串名。即第十四代,長子陳鄧高,分支九龍前坪。次子陳鄧叔,分九龍新舍洋。三子陳鄧孫,分九龍墩仔后葵上坪湖仔頭。四子陳鄧榮,分九龍溪源上坪后林窠。五子陳鄧華,開上坪橋頭木樨花樹。六子陳鄧貴,分上坪西坑西坑屋后。七子陳鄧宗,分上坪六盂九龍下隔屋后。據《曾氏族譜》記載,“到了南宋高宗二十二年(公元1163年),原住本都石圳的陳麟之五子陳鄧華兄弟等三人,見上坪曾氏住處寬闊,懇求在此安居”。九郎及其子四二公、四八公、四五公、四六公“為人尊賢而容眾,慨然讓屋基、割土地,并將本地橋頭處讓陳氏三兄弟居住,并為鄉鄰”。故上坪自古以來有曾、陳兩姓聯姻友好之說。從史料及曾、陳氏族譜等佐證了上坪曾氏早于上坪陳氏187年開基于上坪。從此陳姓于此拓荒耕耘,繁衍生息,代有賢哲,輩有英豪。成為當地一支巨族、也是開發上坪最早的民系之一。上坪陳氏后裔主要分布于上坪、九龍、龍共、荊坪、共裕、大進、甲盛等村,人口約2200余人,但更多還開基分布于永安、漳州、長樂、霞浦、南平、沙縣、尤溪、大田等地域。
余氏是上坪一支重要民系,該民系在南宋建炎年(公元1127年)就有在九龍一帶居住,至今890年歷史。據福建余靖公擴祈堂修訂的<<余氏族譜>>與三明莘囗<<余氏宗譜>>載:“宋之末年時我余姓在大秀峰普照堂右側建余氏大宗祠壹座”。余靖公擴祈堂成為上坪區域民系中一座規模建筑、占地面積、祭祀活動等方面較有影響力的宗詞。在大秀峰之巔鼎建大宗祠,昭穆宗親神位,絕非一般人家在人、物、財力上能所為的,可見當年余氏宗族之盛。又據上坪九龍余荊山《余氏族譜》和燕西街道文龍村民國初年修訂的《余氏族譜》載,明初,余氏先祖余應永,為避世亂從鏞州(今將樂縣)白蓬,移居上坪九龍村的余荊山定居。余應永為“八賢堂”余靖的第九世孫(余靖,宋代名臣。公元1000年生于廣東韶關曲江,公元1063年任拜工部尚書,贈刑部尚書),其父余宗玉任職鏞州(今將樂縣)教渝,有四子,余應永為第四子。他筑室荊山之麓,躬率家人,并力經營,墾置田畝,遵先祖“敦孝弟以重人倫,篤宗族以眧雍睦。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人口繁衍很快,不斷昌隆發跡,逐漸發展為當地望族,成為開發上坪的主要民系。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余應永的裔孫余云霄(第18世)從上坪余荊山遷永安倉坪(今聯合村)。第20世余文華又開基燕西街道文龍村。永安余氏始祖均源于上坪,從宋、元、明、清至今,至少890年以上歷史。但從宋至明朝初這一期間,余氏民系在上坪的200余年社會活動,未找到詳細史料記載。余姓在上坪民系中屬大姓,人囗約600余人。其主要分布在上坪鄉的合群、聯合、九龍等村。其后裔分別開基永安曹遠鎮陳坑、蝦蛤(今霞鶴)、汶州村,西洋鎮的下螺村,洪田鎮的磉溪村,羅坊鄉半村村,貢川鎮集鳳村以及尤溪、沙縣、大田、寧化、龍巖、南平、臺灣等地。
上坪鄉鄧氏開基上坪有800余年歷史,在歷史上也是望族。其始祖鄧千九,分枝于沙縣。鄧姓源于沙縣,沙縣有鄧姓,自鄧光布始。(鄧光布河南光州固始人,唐光啟元年(公元885年)南下入閩,后授崇安鎮將,封劍州路將軍。)據《閩沙鄧氏族譜》載:“公暇之秋,率部曲田獵至荊山同,見其地山川秀麗,必然昌熾,徙沙部曲會聚子孫而卜居斯地,是為荊山(今三元區荊村)始祖”。據《三元鄧氏族譜》記載:“鄧光布有兩個兒子。長子鄧頊襲任舅舅羅石的職務,任建州將軍。次子鄧舜襲職為劍州將軍。他率部屬和族人在歸仁里(今三元區荊東)田獵,并購置宅屋,安居樂業”。經世代繁衍,鄧氏后裔播遷福建、江西、廣東及港澳臺各地;因此,福建大多鄧姓都尊鄧光布為入閩始祖。十七世后裔鄧千九,生于南宋紹熙庚戌年(公元1190年)。20歲時由沙縣(今三元荊東)遷居上坪大梅溪北辰荇(今共裕村)。鄧千九秉承開基始祖之遺鳳,奮發努力,子孫人口繁衍昌盛不衰。其人囗主要分布在上坪鄉龍共、荊坪、共裕、大進等村,據近年人口普查資料統計約550多人。
據筆者民間采訪相傳,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年)前,鄧姓人口迅速繁衍,僅上坪地區(含廿四都)近2000人。后來鄧姓人口逐漸下降,至今500多人,這是為什么呢?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年)監察御史柳華巡按福建,要各縣鄉村壯丁編成名為“總小甲”的“雜伍”,以防“寇亂”。在鄉村要道設關隘,建“望高樓”,由甲丁輪流值班。當年廿四都鄧氏后裔鄧茂七有武藝,當上了二十四都總小甲的甲長。他利用這一合法身份,領導當地貧苦村民進行反抗封建剝削的斗爭。號召佃農除交田租外,拒交雞鴨“冬牲”。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二月,廿四都地主聯名向沙縣衙門告狀,縣衙發出傳票,要鄧茂七受審,他拒不到案。知縣下令巡檢司派數名弓兵前來逮捕,鄧茂七等人即殺弓兵。知縣親自率領官兵300名前來鎮壓,鄧茂七聚眾預設埋伏,將官兵全部殲滅。于是鄧茂七和參戰農民歃血盟誓,殺白馬祭天,起義造反。眾人擁戴鄧茂七為鏟平王,發出鏟除一切不平的號召,農民蜂擁而來,隊伍迅速擴大。鄧茂七即將起義隊伍從山村轉移到貢川等沿河集鎮“締置里圖甲役”,建立根據地,實施基層行政管理。1450年后在圍攻延平府(現南平市)時,被朝廷從江南各省調集的軍隊圍攻鎮壓,在混戰中鄧中箭陣亡。鄧茂七領導的農民起義,教訓了封建統治階級。朝廷因而在“浮流”立縣治,定名永安。關于鄧茂七的籍貫,明嘉靖十五年(1536)修的《沙縣志》記述:“鄧茂七者,二十四都小民也”(該都區域包括上坪鄉)。由于鄧茂七起義引起明朝廷極大的震驚,從此,九龍、上坪等地鄧姓宗族受到牽連,其鄧姓后裔紛紛散居各鄉,始徙各地。
楊氏屬上坪一支重要民系,人囗約500余人。據上坪龍共村楊氏族譜記載和楊廣義第32世后裔楊光培老人講述,“上坪楊氏開基始祖楊廣義原居住將樂縣龍池團,后隱居明溪縣紫云臺。幾年后又改遷沙陽浮流鎮龍依坑(今龍共村),生子四人,繁衍眾多子孫”。“是為今廿十七都龍依坑開基發詳之祖也”。該民系遷播上坪有900余年歷史,世代以來他們“以忠孝為訓,以耕讀為業,或仕朝延而建功,或隱山谷而修徳,代不乏人”。永安曹遠鎮汶州等地楊姓均屬龍依坑后裔。楊氏宗祠還在上坪龍依坑修建“道南堂”,上坪鄉《楊氏族譜》始修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有22本。1992年編寫“續譜”2本,與舊譜銜接。
上坪民系還有李、林、吳、羅、王、鄒、劉、馮等姓氏,但各姓氏遷入該區域相對較遲,人口相對繁衍較慢,占區域人口大約25%。
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稱之客家精神。上坪各先民祖輩正是有了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精神,才不畏艱難險阻連續數百年經歷了不同的自然環境、行政地域、以及不同的歷史時期,在自然環境僻遠的山區篳路藍縷、披荊斬棘、扎營開墾、開基立業,孕育出多支民系。同時上坪幾支民系的祖先源于中原,且大多是名門望族,如陳氏的陳雍、余氏的余靖、鄧氏的鄧布龍等,為了逃避戰亂和災荒,輾轉遷移。這幾支民系至始就接受“四書五經”的渲染,對儒學有更深刻的把握,更懂得增強血緣宗族觀念、提高祖先崇拜對維護擴大其宗族勢力的重要性,其儒家傳統倫理并未因遷徏而放棄。相反,則較好地傳承了儒家的人文精神,更加增強其宗族意識和血緣的凝聚力。“人稟乾坤志四方,仼君隨處立綱常”,這幾支民系較好地秉承了客家人的宗法意識。他們在區域內修族譜、建宗祠、置族產、訂族規等等都表達了崇先根本的理念,是對儒學傳統的繼承和發楊。以上民系促進了上坪區域的人口、經濟、社會文化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對推動上坪經濟社會的發展在歷史中做出了巨大貢獻。(以上資料源于筆者民間采訪、《永安縣志》及相關姓氏族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