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況
西洋鎮地處永安市南部,是永安的南大門,為福建省中、西部通往閩南沿海的交通樞紐和貿易要地。東界青水鄉,南鄰大田縣和漳平縣雙洋鄉林坑村,西靠洪田鄉,西北接燕南街道與上坪鄉。東經117度19分17秒-117度33分09秒,北緯25度39分34秒-25度56分27秒,距市區19公里,鷹廈鐵路和省道307線、208線橫貫境內,全線貫通的有永漳高速,泉三高速,境內設有貨運站、服務區和高速公路互通口。南三龍快速鐵路橫貫西南正在抓緊建設。規劃中的杭廣高鐵南三龍路段縱貫我鎮。全鎮下轄18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1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9716人,轄區總面積339平方公里,擁有森林面積45萬畝,耕地面積2.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73%。鎮內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全鎮有小水電站35座,裝機總容量16520千瓦。地下隱藏著豐富的鐵礦、石墨、鈉長石等資源。
西洋鎮山青水秀,自然環境優美,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9.1攝氏度,溫暖濕潤,是全省聞名的"水果之鄉",水果面積4.2萬畝,總產量2萬多噸,位居永安市第一。“春桃、夏李、秋柿、冬桔”一年四季瓜果不斷,素以“果竹之鄉”、“商貿大鎮”而聞名于省內外。西洋鎮還是永安市小城鎮綜合試示點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點。落實科學發展觀,各項工作在發展中求創新,在改革中促發展,圍繞建設‘工業強鎮、商貿旺鎮、交通活鎮、果竹名鎮’總體目標,全力打造和培育建設‘一個品牌,兩個園區,三條走廊’,(‘一個品牌’就是打造水果之鄉品牌,‘兩個園區’即建設葛福工業園區和集鎮中心規劃區,‘三條走廊’即新農村建設示范走廊,竹林高效經營示范走廊和林改特色先行區走廊)。
西洋人杰地靈,自然與人文景觀得天獨厚。西洋年輕的心,卻有著悠久的歷史:福莊古建筑群,林田寧洋古道,虎山貞節牌坊,紅軍活動遺址與游擊隊活動區,天寶巖國家自然保護區……,形成獨特名勝古跡,增添了這塊土地的神奇、厚重與智慧。
二、區域演變
據《寧洋縣志》記載,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寧洋正式開縣,西洋大部分區域歸屬寧洋縣管轄。寧洋縣區域由龍巖集賢里五圖,延平府大田縣三圖,永安縣三圖(即永安的廿八都洪田、廿九都西洋、卅都小陶)區域組成。至嘉靖年間設13坊、12都、63圖。在鄉為都。西洋屬二十八都4圖,轄區為桂口、邢莊、東西洋、林田、嶺后、小螺、芹菜洋、忠洛、蚌口。民國初年西洋區域仍沿襲清朝行政區劃。
至民國27年(1938年)西洋劃歸小陶三區,一并劃歸三區的還有洪田鄉、古馬鄉、洪大鄉。民國31年推行地方自治,裁撤區署改設1鎮15鄉,西洋屬15鄉之一。民國36年(1937年)西洋鄉管轄10個保,即西洋一、西洋二、福蚌、桂囗、林田、小螺、銀坑、吉嶺、內爐、嶺頭等10保。
1950年4月廢除保甲制,改設區鄉,西洋屬六區,一并劃入六區的還有吉山鄉,區公所設西洋。1956年9月寧洋縣撤銷,小陶、大陶等地并入永安,而虎山從此則劃入西洋管轄。1956年西洋區,調整管轄西洋、黃歷、福莊、嶺頭、小螺、虎山、內爐、桂溪。到了1958年,永安撤區并鄉,改設3鎮24鄉,西洋原區行政分設西洋、小螺、內桂3個鄉。同年12月又撤銷鄉鎮建制改設公社、管理區、大隊三級管理體制,西洋又由鄉設為管理區,大隊數增設至15個。1961年6月,撤銷西洋管理區,改設西洋人民公社,下屬15個大隊,分別為下洋、上洋、西坑、新街、下街、福莊、葛州、紅星、蚌口、吉嶺、嶺頭、桂溪、內爐、三畬、舊街。而林田、上螺、下螺、銀坑、虎山則劃歸為小螺人民公社管轄。
1984年8月,西洋撤銷人民公社與大隊體制,建立鎮、村行政體制,設立西洋鎮人民政府。至此全鎮下屬18個行政村138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全鎮現有人囗19716人。民族構成主要為漢族,并有個別畬族、回族、苗族、壯族、侗族、布依族等。
三、商業集鎮形成
道路交通狀況與地區商貿經濟決定了人口的集約形成,它能促進物資交流與信息傳遞,密切與外部區域的經濟交換關系,從而獲取比較優勢的經濟利益,推動集鎮經濟的發展。西洋做為永安南大門之重鎮,自古以來就與交通、商貿密切相關。明清時期西洋境域內就開辟有2條驛道,即官道,路寬1公尺用石頭鋪砌。-條從永安南門一桂囗一西洋一東洋鋪一大田縣城,全長100公里;還有-條是始于南門一桂囗一蚌囗-林田一馬家山鋪一寧洋縣城,全長60公里。據明萬歷本《永安縣志》記載,永安有6條驛道,在西洋境域內占據2條,可見西洋交通的重要便捷。驛道上設有“鋪”,由地方廳、州、縣管轄,那一時期永安共計設有8鋪,明清時期西洋境域內就設有桂囗鋪、林田鋪、東洋鋪,桂、林二鋪有駐司、兵兩名,凡州、縣往來公文均由鋪遞傳。官道的開辟極大改變西洋地區經濟發展。
西洋商貿在明朝時期就很活躍。土紙中桂溪文章紙(又稱京莊紙)最出名,據清道光<<永安縣續志>>載:”桂溪人造紙,行販四方,今呼為貢紙”。西洋蚌口草紙在清朝嘉慶年間,也很有名氣。西洋的商業那時以經營茶山及制茶葉販賣為主。當年西坑有四家茶山,還有顏耒作、顏金成、鄭斗、鄭金珍等制茶廠家,專門制作名茶遠銷福州及國內外。至清末,因鄭斗茶廠茶葉摻假,幾百箱茶葉在福州被查出而全被燒毀,逐西洋茶葉滯銷,茶葉生產因此歇業不振。
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在各地爭權奪利混戰不休,地方匪患刼掠客商,因此西洋商販處境艱難。民國7年(1918年),西洋舊街被北洋軍閥駐軍燒毀,整條舊街遭刼,大多商戶從此破產,為了生存他們尋親找友湊些本錢才搭起草屋販些生活用品擺個攤位以度生活。
西洋商業大多為小商小販,但商業氣息十分濃厚。至民國32年(1943年)舊街內經營食雜的行業有11家,棉布店7家,百貨店3家,飲食店3家,醬油加工5家,以及線面加工、糕點加工、農產品販賣收購、屠宰業、打鐵、中醫藥診所、西醫診所等50多家。有不少經營木材商戶,從岺頭等村開驢路運輸或用水牛拖拉運至船坂(地名),再轉換水路至漳州市出售。
民國后期,1937年12月永大公路通車(永安至大田)、1938年永德公路也開通(永安至徳化)。西洋成為永安公路干線必經之路,人流與物流加速西洋集鎮形成。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于內戰,西洋雖有過境的公路,能通永安、大田、永春、泉州等地,但路面年久失修凹凸不平。故商販商品運輸主要靠架子車、自行車作為運輸工具或肩挑。從外進貨的商品如棉布、百貨、海產、食什之類。從轉手批發為主的有紅白糖、酒類。手工業制品如竹器、農具、鐵噐以加工零售為主,大多為小本商販借以謀生。
到了民國25年(1936年)舊街才恢復建設,西洋商業又比較活躍起來。民國32年(1943年),沿海晉江、福安、南安、永春等地人口逐年遷徙西洋,商戶巨增,商業得到發展,僅舊街各行業商家達近70家,西洋商業呈現往年所沒有過的繁榮景象。到了民國后期、解放初期,國民黨濫發紙幣,通貨膨脹迅速,西洋商戶深受其害紛紛倒閉而轉務農為生。
早在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西洋墟市,就漸趨形成,永安有六大墟市,西洋已在其中,每隔5天-墟。墟市是鄉村定期集市的通稱,它對促進西洋農產貿易、交換市場情報、人口流動起到積極作用。到了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墟場集市日益興旺,公元1833年還曾在桂溪設立墟市。
解放后,西洋政府不斷扶持私營商業,繼而通過互助合作,組織小商販走上合作經營道路,加強對資本主義商業實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使西洋市場秩序不斷穩定。
1957年鷹廈鐵路通車設立嶺頭站,改善了西洋商品流通條件,商業集鎮日趨發達興盛。1978年改革開放后,個體和集體商業迅速得以發展。
來自八方的商賈帶著商業信息在西洋尋找發展之路,商賈云集,商品經濟市場逐步發展。而具有海納百川廣闊恟懷的西洋人,在與外來商賈往來中講求誠信,地利與人和使西洋在各個歷史朝代形成商業集鎮,也從一個資源型鄉鎮轉為商品流通消費型、人口密集型大鎮。
解放60多年來,西洋人聲氣相求、戮力同心、解放思想、勇于擔當,擁有一種充滿創造性、蓬勃向上的張力,它的魅力與實力日益彰顯。
四、人囗繁衍與姓氏遷徙
人口是經濟活動主體,其數量的多少,決定了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西洋人囗遞增時期大約是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之后開始。清政府規定:“凡流亡人開墾無主荒地者,可以永維為業,并免繳三年錢糧。缺乏牛種者,由官府借貸。”康熙七年(1668年),即將原屬明朝潘王所有土地,無償交給原耕農民承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宣布“其征收錢糧但緣康熙五年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到雍正時期(1723一1735年)又采取“地丁合一”和“攤丁入畝”政策實施,從而推動了西洋地區民戶人口繁殖并如實登記。同時明、清及民國初期,因避戰亂、逃荒、經商、任職等,又有大批江西、閩西、及閩東區域的人遷來,遍布西洋各自然村。
西洋主要為漢族,通用語言永安話與閩南話,其中有7個行政村居民講閩南話為主。西洋是雜姓聚居之地,同姓不同支系,人口構成復雜,有幾十個姓氏,約近半居民是從閩南遷徙而來,在抗戰期間曾有10余個省份人氏遷徙。從閩南遷徙而來其姓氏主要為顏、李、鄭、林、詹、蘇、潘、陳等。
根據筆者調研及相關材料記載,西洋外來人囗主要分四個階段,一是在清嘉慶5年(公元1800年),閩南人顏氏,為最早遷徙來開發西洋的,次為李姓、鄭姓。二是民國初年一批閩南人陸續從永春、德化等地遷徙而來,分為林、詹、蘇、潘、陳等。三是到民國32年(1943)年西洋商業發展,又有沿海晉江、福安、南安、永春等地人口逐年遷徙西洋。第四階段為解放后政府有組織的庫區移民,據相關資料記載,1968年、1970年、1972年以及1993年先后從沿海的汀溪水庫、山美水庫、九都水庫等庫區移民計1047人,落戶于西洋境內的林田、內爐、蚌口、葛州、三畬、福莊等7個村。西洋移民以愛拼會贏的精神,不斷自我發展,對西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產生了無可估量的影響,大大地豐富了西洋文化內涵,增強了西洋區域活力。
西洋雖地處山區但交通優越(宋代就開辟官道、民國開通閩南公路),自然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山青水秀,當然吸引眾多氏族,其中不乏有名門望族,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播遷發展。
從現有資料分析證實,邢氏是在西洋繁衍并開基較早的一支民系,至今785年歷史。據嘉靖六年(公元1567年)修定的《福莊邢氏族譜》記載,福莊原名邢莊,系因當地巨族姓邢而得名。邢氏原居河間郡(在今河北省),因周公封第四子于邢而以國為姓。后為避戰亂,輾轉南遷。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27年),其始祖邢世巖(大六承公),于南宋徽欽之亂時從江西避居于豐田洋(今青水豐田村),在大嵐山打獵,后見西洋福莊山川明秀、土物肥饒,于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遷居福莊,輾轉至此,躬耕結廬,苦讀詩書,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生齒漸繁,人員輻輳,逐漸形成望族。開基后“子孫日蕃、人文日起”,迄今已傳卅余世。邢家在清道光年間(1821一1850年)最興旺,會清堡(俗名白土堡,邢家大土樓)也是那時期所建。有360余戶1000多人囗,僅田畝上萬,分布于今福莊、下洋、小螺、林田、葛州、蚌囗、小陶、貢川等地,堪稱永安南路大族,富甲一方。邢族建屋構樓,開荒辟田,忠信交友,傳播文化,為西洋在后來成為永安南路重鎮打下堅實基礎。當時西洋民眾對邢族有民諺曰;“走的是石板路,住的是磚瓦房,吃的是雞鴨肉。”真可佐證其富足。清道光年間有邢氏兄弟同登科第,得益于前輩皆督勸后人讀書成才,如考上秀才以上者每年獎勵谷子二十四桃,均由族中公田租支付,據族譜記載,從明至清末邢莊出各類貢生、舉人有20人之多。更為西洋民眾樂道的是邢家讀書中舉者多,威勢顯赫,因而素有永安“南門出城數福莊”之稱。到咸豐三年(1853年),洪秀全之太平軍途經福莊,村里房屋幾乎燒盡,僅剩二戶及會清堡,后雖有復興但遠不如初。而邢族到了民國后期曾-度衰退,不少子孫把土地、房屋家業揮霍殆盡,至新中國成立時邢莊田產僅剩2000畝,全村人囗300來人,不及盛旺當年的三分之一。時至今日,大嵐山下邢氏仍留有許多珍貴的古跡和美麗的傳說。
西洋詹姓也是西洋一望族。詹姓建有“靖恵祠”。據西洋《詹氏家譜》載,上祖詹贊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官為唐朝光祿大夫,他于唐朝光啟年間,同王審知入閩,后居仙游縣。宋代后,其子孫詹峅、詹琲遷徙安溪縣,至清代第29世詹風端、風江兄弟從安溪上華多卿村遷西洋定居,為西洋詹姓開基始祖。詹氏落戶西洋后繁衍生息,僅少數遷大田桃源。據相關資料佐證,永安詹姓主要集聚西洋,且分布在新街、舊街、下街、虎山、林田,人口約2000余人。
據史料記載,西洋較早有民居生活活動始于隋朝。隋恭帝楊侑年(公元617年),西洋林田的范姓人就在林田一帶定居了,至今1400年歷史。遷徙西洋境內較早的民系還可追溯有桂溪的陳姓、林姓與吳姓;林田村的詹姓、陳姓、范姓與張姓;還有上螺村的麻姓與賴姓,上螺村這兩姓雖然人口繁洐不大,但開基也比較早。據傳以上姓氏大都是在唐、宋時遷徙西洋而定居。由于筆者手頭尚缺資料難以詳情可考。
歷經風雨榮衰的西洋人,不同姓氏的人們在這里安家墾殖,休養生息.數代的繁衍使得人口的壓力很快地超出地域的生態承載能量,于是在境內不斷開拓新的生活空間。
具有開拓精神的西洋人,將中國的民族團結人文精神情景交融地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開出絢爛的奇葩。而“積厚流芳”的牌匾,高豎入云的“旌表”,滄桑的“官道”,更能夠引發思古之幽情,讓后世永遠銘記自已的先祖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西洋人博大、包容、敢拼、豪放的風貌猶如一幅肅穆而恬靜的山水畫,一闋抑揚纏綿的曲韻,一首澹遠曲麗的詩篇,叫人讀不完看不夠。而西洋人永遠是這塊古老田園牧歌中不變的耕耘者。
四、西洋地名由來
西洋地名來源于清朝嘉慶年間。據傳,當時區域以白鶴溪為界,東為東洋,西為西洋坑。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上螺有位富豪名吳萬銀,他來到西洋坑一處叫“牛心形”山凹風餐露宿、寢苫枕塊、筑屋置田、開設墟場,從此西洋坑人囗得以繁衍,吳氏成為當地開基始租。至清末,由于戰亂相繼有許多“下府人”(永安人對閩南人俗稱),遷徙西洋坑。因后來的“下府人”受到先來“下府人”排擠欺負,廹于生計不得離開西洋坑,渡河而東、隔岸依山拓土定居生活。因西洋坑人類活動早于東洋,在社會進程活動中民間傾向習慣于把西洋坑稱西洋叫法,故西洋也就約定俗成而得名。
(本文形成源至筆者民間采訪,參閱相關姓氏族譜,參考《永安縣志》、《永安市志》、《燕商發展史》、《永安姓氏志》《永安政協文史資料》等資料)
西洋鎮歷史沿革簡述
撰寫:余爾望
一、基本概況
西洋鎮地處永安市南部,是永安的南大門,為福建省中、西部通往閩南沿海的交通樞紐和貿易要地。東界青水鄉,南鄰大田縣和漳平縣雙洋鄉林坑村,西靠洪田鄉,西北接燕南街道與上坪鄉。東經117度19分17秒-117度33分09秒,北緯25度39分34秒-25度56分27秒,距市區19公里,鷹廈鐵路和省道307線、208線橫貫境內,全線貫通的有永漳高速,泉三高速,境內設有貨運站、服務區和高速公路互通口。南三龍快速鐵路橫貫西南正在抓緊建設。規劃中的杭廣高鐵南三龍路段縱貫我鎮。全鎮下轄18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13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9716人,轄區總面積339平方公里,擁有森林面積45萬畝,耕地面積2.12萬畝,森林覆蓋率達90.73%。鎮內水利資源十分豐富,全鎮有小水電站35座,裝機總容量16520千瓦。地下隱藏著豐富的鐵礦、石墨、鈉長石等資源。
西洋鎮山青水秀,自然環境優美,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9.1攝氏度,溫暖濕潤,是全省聞名的"水果之鄉",水果面積4.2萬畝,總產量2萬多噸,位居永安市第一。“春桃、夏李、秋柿、冬桔”一年四季瓜果不斷,素以“果竹之鄉”、“商貿大鎮”而聞名于省內外。西洋鎮還是永安市小城鎮綜合試示點改造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點。落實科學發展觀,各項工作在發展中求創新,在改革中促發展,圍繞建設‘工業強鎮、商貿旺鎮、交通活鎮、果竹名鎮’總體目標,全力打造和培育建設‘一個品牌,兩個園區,三條走廊’,(‘一個品牌’就是打造水果之鄉品牌,‘兩個園區’即建設葛福工業園區和集鎮中心規劃區,‘三條走廊’即新農村建設示范走廊,竹林高效經營示范走廊和林改特色先行區走廊)。
西洋人杰地靈,自然與人文景觀得天獨厚。西洋年輕的心,卻有著悠久的歷史:福莊古建筑群,林田寧洋古道,虎山貞節牌坊,紅軍活動遺址與游擊隊活動區,天寶巖國家自然保護區……,形成獨特名勝古跡,增添了這塊土地的神奇、厚重與智慧。
二、區域演變
據《寧洋縣志》記載,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寧洋正式開縣,西洋大部分區域歸屬寧洋縣管轄。寧洋縣區域由龍巖集賢里五圖,延平府大田縣三圖,永安縣三圖(即永安的廿八都洪田、廿九都西洋、卅都小陶)區域組成。至嘉靖年間設13坊、12都、63圖。在鄉為都。西洋屬二十八都4圖,轄區為桂口、邢莊、東西洋、林田、嶺后、小螺、芹菜洋、忠洛、蚌口。民國初年西洋區域仍沿襲清朝行政區劃。
至民國27年(1938年)西洋劃歸小陶三區,一并劃歸三區的還有洪田鄉、古馬鄉、洪大鄉。民國31年推行地方自治,裁撤區署改設1鎮15鄉,西洋屬15鄉之一。民國36年(1937年)西洋鄉管轄10個保,即西洋一、西洋二、福蚌、桂囗、林田、小螺、銀坑、吉嶺、內爐、嶺頭等10保。
1950年4月廢除保甲制,改設區鄉,西洋屬六區,一并劃入六區的還有吉山鄉,區公所設西洋。1956年9月寧洋縣撤銷,小陶、大陶等地并入永安,而虎山從此則劃入西洋管轄。1956年西洋區,調整管轄西洋、黃歷、福莊、嶺頭、小螺、虎山、內爐、桂溪。到了1958年,永安撤區并鄉,改設3鎮24鄉,西洋原區行政分設西洋、小螺、內桂3個鄉。同年12月又撤銷鄉鎮建制改設公社、管理區、大隊三級管理體制,西洋又由鄉設為管理區,大隊數增設至15個。1961年6月,撤銷西洋管理區,改設西洋人民公社,下屬15個大隊,分別為下洋、上洋、西坑、新街、下街、福莊、葛州、紅星、蚌口、吉嶺、嶺頭、桂溪、內爐、三畬、舊街。而林田、上螺、下螺、銀坑、虎山則劃歸為小螺人民公社管轄。
1984年8月,西洋撤銷人民公社與大隊體制,建立鎮、村行政體制,設立西洋鎮人民政府。至此全鎮下屬18個行政村138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全鎮現有人囗19716人。民族構成主要為漢族,并有個別畬族、回族、苗族、壯族、侗族、布依族等。
三、商業集鎮形成
道路交通狀況與地區商貿經濟決定了人口的集約形成,它能促進物資交流與信息傳遞,密切與外部區域的經濟交換關系,從而獲取比較優勢的經濟利益,推動集鎮經濟的發展。西洋做為永安南大門之重鎮,自古以來就與交通、商貿密切相關。明清時期西洋境域內就開辟有2條驛道,即官道,路寬1公尺用石頭鋪砌。-條從永安南門一桂囗一西洋一東洋鋪一大田縣城,全長100公里;還有-條是始于南門一桂囗一蚌囗-林田一馬家山鋪一寧洋縣城,全長60公里。據明萬歷本《永安縣志》記載,永安有6條驛道,在西洋境域內占據2條,可見西洋交通的重要便捷。驛道上設有“鋪”,由地方廳、州、縣管轄,那一時期永安共計設有8鋪,明清時期西洋境域內就設有桂囗鋪、林田鋪、東洋鋪,桂、林二鋪有駐司、兵兩名,凡州、縣往來公文均由鋪遞傳。官道的開辟極大改變西洋地區經濟發展。
西洋商貿在明朝時期就很活躍。土紙中桂溪文章紙(又稱京莊紙)最出名,據清道光<<永安縣續志>>載:”桂溪人造紙,行販四方,今呼為貢紙”。西洋蚌口草紙在清朝嘉慶年間,也很有名氣。西洋的商業那時以經營茶山及制茶葉販賣為主。當年西坑有四家茶山,還有顏耒作、顏金成、鄭斗、鄭金珍等制茶廠家,專門制作名茶遠銷福州及國內外。至清末,因鄭斗茶廠茶葉摻假,幾百箱茶葉在福州被查出而全被燒毀,逐西洋茶葉滯銷,茶葉生產因此歇業不振。
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在各地爭權奪利混戰不休,地方匪患刼掠客商,因此西洋商販處境艱難。民國7年(1918年),西洋舊街被北洋軍閥駐軍燒毀,整條舊街遭刼,大多商戶從此破產,為了生存他們尋親找友湊些本錢才搭起草屋販些生活用品擺個攤位以度生活。
西洋商業大多為小商小販,但商業氣息十分濃厚。至民國32年(1943年)舊街內經營食雜的行業有11家,棉布店7家,百貨店3家,飲食店3家,醬油加工5家,以及線面加工、糕點加工、農產品販賣收購、屠宰業、打鐵、中醫藥診所、西醫診所等50多家。有不少經營木材商戶,從岺頭等村開驢路運輸或用水牛拖拉運至船坂(地名),再轉換水路至漳州市出售。
民國后期,1937年12月永大公路通車(永安至大田)、1938年永德公路也開通(永安至徳化)。西洋成為永安公路干線必經之路,人流與物流加速西洋集鎮形成。抗日戰爭勝利后,由于內戰,西洋雖有過境的公路,能通永安、大田、永春、泉州等地,但路面年久失修凹凸不平。故商販商品運輸主要靠架子車、自行車作為運輸工具或肩挑。從外進貨的商品如棉布、百貨、海產、食什之類。從轉手批發為主的有紅白糖、酒類。手工業制品如竹器、農具、鐵噐以加工零售為主,大多為小本商販借以謀生。
到了民國25年(1936年)舊街才恢復建設,西洋商業又比較活躍起來。民國32年(1943年),沿海晉江、福安、南安、永春等地人口逐年遷徙西洋,商戶巨增,商業得到發展,僅舊街各行業商家達近70家,西洋商業呈現往年所沒有過的繁榮景象。到了民國后期、解放初期,國民黨濫發紙幣,通貨膨脹迅速,西洋商戶深受其害紛紛倒閉而轉務農為生。
早在明朝萬歷年間(公元1573--1620年)西洋墟市,就漸趨形成,永安有六大墟市,西洋已在其中,每隔5天-墟。墟市是鄉村定期集市的通稱,它對促進西洋農產貿易、交換市場情報、人口流動起到積極作用。到了清道光年間(公元1821--1850年)墟場集市日益興旺,公元1833年還曾在桂溪設立墟市。
解放后,西洋政府不斷扶持私營商業,繼而通過互助合作,組織小商販走上合作經營道路,加強對資本主義商業實行限制、利用、改造的政策,使西洋市場秩序不斷穩定。
1957年鷹廈鐵路通車設立嶺頭站,改善了西洋商品流通條件,商業集鎮日趨發達興盛。1978年改革開放后,個體和集體商業迅速得以發展。
來自八方的商賈帶著商業信息在西洋尋找發展之路,商賈云集,商品經濟市場逐步發展。而具有海納百川廣闊恟懷的西洋人,在與外來商賈往來中講求誠信,地利與人和使西洋在各個歷史朝代形成商業集鎮,也從一個資源型鄉鎮轉為商品流通消費型、人口密集型大鎮。
解放60多年來,西洋人聲氣相求、戮力同心、解放思想、勇于擔當,擁有一種充滿創造性、蓬勃向上的張力,它的魅力與實力日益彰顯。
四、人囗繁衍與姓氏遷徙
人口是經濟活動主體,其數量的多少,決定了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西洋人囗遞增時期大約是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之后開始。清政府規定:“凡流亡人開墾無主荒地者,可以永維為業,并免繳三年錢糧。缺乏牛種者,由官府借貸。”康熙七年(1668年),即將原屬明朝潘王所有土地,無償交給原耕農民承種。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又宣布“其征收錢糧但緣康熙五年丁冊定為常額。續生人丁永不加賦。”到雍正時期(1723一1735年)又采取“地丁合一”和“攤丁入畝”政策實施,從而推動了西洋地區民戶人口繁殖并如實登記。同時明、清及民國初期,因避戰亂、逃荒、經商、任職等,又有大批江西、閩西、及閩東區域的人遷來,遍布西洋各自然村。
西洋主要為漢族,通用語言永安話與閩南話,其中有7個行政村居民講閩南話為主。西洋是雜姓聚居之地,同姓不同支系,人口構成復雜,有幾十個姓氏,約近半居民是從閩南遷徙而來,在抗戰期間曾有10余個省份人氏遷徙。從閩南遷徙而來其姓氏主要為顏、李、鄭、林、詹、蘇、潘、陳等。
根據筆者調研及相關材料記載,西洋外來人囗主要分四個階段,一是在清嘉慶5年(公元1800年),閩南人顏氏,為最早遷徙來開發西洋的,次為李姓、鄭姓。二是民國初年一批閩南人陸續從永春、德化等地遷徙而來,分為林、詹、蘇、潘、陳等。三是到民國32年(1943)年西洋商業發展,又有沿海晉江、福安、南安、永春等地人口逐年遷徙西洋。第四階段為解放后政府有組織的庫區移民,據相關資料記載,1968年、1970年、1972年以及1993年先后從沿海的汀溪水庫、山美水庫、九都水庫等庫區移民計1047人,落戶于西洋境內的林田、內爐、蚌口、葛州、三畬、福莊等7個村。西洋移民以愛拼會贏的精神,不斷自我發展,對西洋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產生了無可估量的影響,大大地豐富了西洋文化內涵,增強了西洋區域活力。
西洋雖地處山區但交通優越(宋代就開辟官道、民國開通閩南公路),自然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山青水秀,當然吸引眾多氏族,其中不乏有名門望族,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播遷發展。
從現有資料分析證實,邢氏是在西洋繁衍并開基較早的一支民系,至今785年歷史。據嘉靖六年(公元1567年)修定的《福莊邢氏族譜》記載,福莊原名邢莊,系因當地巨族姓邢而得名。邢氏原居河間郡(在今河北省),因周公封第四子于邢而以國為姓。后為避戰亂,輾轉南遷。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27年),其始祖邢世巖(大六承公),于南宋徽欽之亂時從江西避居于豐田洋(今青水豐田村),在大嵐山打獵,后見西洋福莊山川明秀、土物肥饒,于宋理宗紹定五年(公元1232年)遷居福莊,輾轉至此,躬耕結廬,苦讀詩書,通過幾代人的努力生齒漸繁,人員輻輳,逐漸形成望族。開基后“子孫日蕃、人文日起”,迄今已傳卅余世。邢家在清道光年間(1821一1850年)最興旺,會清堡(俗名白土堡,邢家大土樓)也是那時期所建。有360余戶1000多人囗,僅田畝上萬,分布于今福莊、下洋、小螺、林田、葛州、蚌囗、小陶、貢川等地,堪稱永安南路大族,富甲一方。邢族建屋構樓,開荒辟田,忠信交友,傳播文化,為西洋在后來成為永安南路重鎮打下堅實基礎。當時西洋民眾對邢族有民諺曰;“走的是石板路,住的是磚瓦房,吃的是雞鴨肉。”真可佐證其富足。清道光年間有邢氏兄弟同登科第,得益于前輩皆督勸后人讀書成才,如考上秀才以上者每年獎勵谷子二十四桃,均由族中公田租支付,據族譜記載,從明至清末邢莊出各類貢生、舉人有20人之多。更為西洋民眾樂道的是邢家讀書中舉者多,威勢顯赫,因而素有永安“南門出城數福莊”之稱。到咸豐三年(1853年),洪秀全之太平軍途經福莊,村里房屋幾乎燒盡,僅剩二戶及會清堡,后雖有復興但遠不如初。而邢族到了民國后期曾-度衰退,不少子孫把土地、房屋家業揮霍殆盡,至新中國成立時邢莊田產僅剩2000畝,全村人囗300來人,不及盛旺當年的三分之一。時至今日,大嵐山下邢氏仍留有許多珍貴的古跡和美麗的傳說。
西洋詹姓也是西洋一望族。詹姓建有“靖恵祠”。據西洋《詹氏家譜》載,上祖詹贊世居河南光州固始縣,官為唐朝光祿大夫,他于唐朝光啟年間,同王審知入閩,后居仙游縣。宋代后,其子孫詹峅、詹琲遷徙安溪縣,至清代第29世詹風端、風江兄弟從安溪上華多卿村遷西洋定居,為西洋詹姓開基始祖。詹氏落戶西洋后繁衍生息,僅少數遷大田桃源。據相關資料佐證,永安詹姓主要集聚西洋,且分布在新街、舊街、下街、虎山、林田,人口約2000余人。
據史料記載,西洋較早有民居生活活動始于隋朝。隋恭帝楊侑年(公元617年),西洋林田的范姓人就在林田一帶定居了,至今1400年歷史。遷徙西洋境內較早的民系還可追溯有桂溪的陳姓、林姓與吳姓;林田村的詹姓、陳姓、范姓與張姓;還有上螺村的麻姓與賴姓,上螺村這兩姓雖然人口繁洐不大,但開基也比較早。據傳以上姓氏大都是在唐、宋時遷徙西洋而定居。由于筆者手頭尚缺資料難以詳情可考。
歷經風雨榮衰的西洋人,不同姓氏的人們在這里安家墾殖,休養生息.數代的繁衍使得人口的壓力很快地超出地域的生態承載能量,于是在境內不斷開拓新的生活空間。
具有開拓精神的西洋人,將中國的民族團結人文精神情景交融地在特定的民族生活土壤中,開出絢爛的奇葩。而“積厚流芳”的牌匾,高豎入云的“旌表”,滄桑的“官道”,更能夠引發思古之幽情,讓后世永遠銘記自已的先祖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篳路藍縷的創業歷程。西洋人博大、包容、敢拼、豪放的風貌猶如一幅肅穆而恬靜的山水畫,一闋抑揚纏綿的曲韻,一首澹遠曲麗的詩篇,叫人讀不完看不夠。而西洋人永遠是這塊古老田園牧歌中不變的耕耘者。
四、西洋地名由來
西洋地名來源于清朝嘉慶年間。據傳,當時區域以白鶴溪為界,東為東洋,西為西洋坑。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上螺有位富豪名吳萬銀,他來到西洋坑一處叫“牛心形”山凹風餐露宿、寢苫枕塊、筑屋置田、開設墟場,從此西洋坑人囗得以繁衍,吳氏成為當地開基始租。至清末,由于戰亂相繼有許多“下府人”(永安人對閩南人俗稱),遷徙西洋坑。因后來的“下府人”受到先來“下府人”排擠欺負,廹于生計不得離開西洋坑,渡河而東、隔岸依山拓土定居生活。因西洋坑人類活動早于東洋,在社會進程活動中民間傾向習慣于把西洋坑稱西洋叫法,故西洋也就約定俗成而得名。
(本文形成源至筆者民間采訪,參閱相關姓氏族譜,參考《永安縣志》、《永安市志》、《燕商發展史》、《永安姓氏志》《永安政協文史資料》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