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川古鎮歷史沿革概述
采編:余爾望
貢川,發跡于唐,盛于明清,距今已櫛風沐雨走過1275年的歷史行程。“先有貢川,后有永安”。史料載,永安建縣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而貢川開發立鎮則始于唐代開元后期(741年),比永安早了700多年。貢川,是一座承載優秀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古鎮,是一座充滿人文關懷而可持續發展的古鎮,是一座開放而富有吸引力的古鎮。
千年薪火相傳,古鎮熠熠生輝。貢川,印證著不可磨滅的人間滄桑,向歷史敘述著中原文化在這里延續發展的故事。解讀古鎮昔日的繁華與興旺,耐人尋味,令人陶醉。
一、貢川地名的由來
唐朝開元晚期,玄宗皇帝因整日沉湎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且重用奸臣,朝廷漸漸腐敗,危機四伏。面對每況愈下的朝廷,一向務實的御史中丞陳雍憂心忡忡。陳雍是唐代中期的政治家,先后輔佐過唐高宗、中宗、睿宗、武則天、中宗(復位)、玄宗六朝五個皇帝,是將大唐推向鼎盛的功臣之一。他在政治生涯中,預感中原將發生大亂,京都不可久留。為了保全家庭,使子孫延綿不絕,年逾八旬的陳雍毅然決定率領其家族南遷隱居,并叫身居仆射兼尚書省事的次子陳野辭官一同前往。
神州茫茫,歸家何處?歷經數月的跋涉,陳雍率領的親眷和族人入閩來到了閩中沙溪河畔固發沖,陳雍被這里的美麗景色吸引住了,四周青山疊翠,樹木蔥蘢,于是在此定居立基創業。他定居貢川后14年,安史之亂爆發了,京都成了戰場。而地處東南僻隅的貢川由于這位政治家及其家族的到來,日漸興旺起來,發展成了閩中的一個重鎮。據史料記載與民間傳說,貢川原叫掛口、發口。“延平枕頭掛口席,沙縣女兒不用挑”是當地流行民謠。自陳雍舉家定居開發后,這里一直保持著編織草席的習慣。發口草席具有耐用、吸汗、冬暖、夏涼的特點。至宋朝,探花陳瓘(陳雍后裔)便以地產草席為貢品進貢朝廷,深得圣上歡心,一次,欽宗皇帝收到編織這般好的草席貢品,并問此席出自何地,陳瓘說,來自福建臨汀郡“發口”,欽宗認為此地名拗囗、不雅,于是他便御筆一揮,隨即賜名為“貢川”,意為:獻貢物品,川程遙之,這就有了貢川地名。貢川也成為一座皇帝賜名的城堡。“先有貢川,后有永安”,顯示了它是永安文化的源頭和搖籃。
二、貢川民系形成
人類的延續和發展,亦在于不斷地適應環境,改造環境,利用環境。貢川民系的孕育形成,崛起播遷,不斷演變的家族制,都與適應當地環境、改朝換代、戰亂,地理環境的改變,居住地的生產、生活承載量,播遷的起始等直接的關系。
貢川是多民系遷徙的聚居地,其人口繁殖始于固發沖。民間傳說:先固發沖,后掛口。據1986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貢川共有121個姓氏民系,姓氏之多為鮮見。據貢川《陳氏宗族譜•雍公傳記》載:開元廿九年(公元741年),八十高齡的陳雍,為避即將來臨的社會動亂,舉族從吳興郡長城縣(今浙江長興縣),千里迢迢遷徙到閩寧化石壁,隨后留長子陳蘇居寧化,又攜次子陳野一同到南劍州沙陽西門馬坑(今沙縣水南),最后選擇固發沖(今貢川鎮新發沖村)定居,生息、繁衍,有了綿延世族,派衍支藩,終成為貢川一大望族,遍及海內外,貢川也遂成為閩西北陳氏家族的發源地。陳雍以孝悌修家,忠信交友,禮義處鄰,廉恥存身,蹈中守常,陳氏家族迅即崛起,后裔科甲蟬聯,先后登進士第達十多人,尤其是八世祖文余公生九子,俱登進士,女婿也同登進士。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亦贈聯曰:“一門雙理學,九子十科名”。陳氏家族遂成為遠近聞名的"士大夫之家",不僅其社會聲望和影響達到了一個頂峰階段,而且奠定了貢川人文鼎盛的局面。陳氏家族人才薈萃,與其傳統的良好家風不無關系。在陳氏祠堂門前有一塊祖訓石碑,碑文曰:“汝曹事親以孝,事君以忠,為吏以廉,立身以學。居官不愛子民,為衣冠之賊;立業不思積德,如眼前之花。”詮釋著儒家經典的傳統教育思想。開發貢川,建屋構樓,開荒辟田,忠信交友,禮義四方,著書講學,移風易俗,傳播文化,陳氏家族便成為開發貢川最有貢獻的家族之一,為貢川在后來成為閩中文化重鎮打下堅實基礎。
古越文化的遺風,中原文化的傳入,科舉制度的茂盛,啟沃和促進了貢川文化的發展,也促進人口繁衍繁榮。舉凡地靈之處必有人杰,貢川鎮應驗了此說。自唐代開始到宋、元、明、清歷朝貢川先后有陳、李、姜、劉、鄧、揚、高、羅、林、張、黃、嚴等姓氏民系遷居貢川,當地人曾稱為百家姓掛口。到清代中葉貢川已有居民村落點40多個。永安開縣建制后,貢川的陳、李、姜、劉、鄧、揚、高、羅、林、張、黃、嚴等12姓都為顯赫的大姓,據歷史資料記載,其中陳、李、姜、劉占貢川人口的54%之多。據人口普查資料顯示,1986年貢川其中以李姓1683人為最多。據李氏族譜內載,唐高祖李淵先世為四川人,其二十子元祥,封江王于閩越。入閩后,元祥六世孫尚昊在長安為官,公元783年長安戰亂,他為避難回閩,與長子希悅定居劍州尤邑四十二都皇歷(今槐南鄉皇歷村),開發皇歷,繁衍生息。到了第十六世其洪于后漢從今槐南鄉皇歷村遷沙縣崇仁里二十六都貢川雙峰上村。貢川洋峰為李氏開基祖,其民系分布于龍嶺、南塊、龍大、貢堡等地,故李氏成了貢川重要民系。
其次是姜姓。據姜氐族譜記載,姜姓入閩始于唐末,姜氏先祖九郎在宋宣和元年(1119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歸化(今明溪),次年遷徙熊金山(今張荊),立足后其子孫遷居貢堡不斷開枝散葉,并分布于井崗、雙峰、集鳳、大坂、觀成、攀龍等地,為永安姜姓開山始祖。民系中劉氏在貢川中也占了一定比重。據劉氏家譜記載,劉氏于宋代由江西撫州遷居永安嶺后,二子桃、六子鸞迂居貢川,其后裔分布攀龍、巖下、延爽、集鳳、觀成等地。
由移墾而孕育形成的貢川民系,充滿了艱辛與神奇,貢川先人由北而南,秉承中原傳統文化,挾先進生產技術,運作于閩中荒原之地,為了生存空間不斷遷移和定居,千百年來,其民系隨著環境的變遷而發生了變化,即早期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體現于舉族遷徙;到以地緣為依托的聚族而居;先民從江、浙、閩北入永定居貢川,經生息、繁衍后,再遷徙到永安各地和外地,貢川的陳、李、姜、劉、鄧、揚、高、羅、林、張、黃、嚴等姓氏先民是貢川地區的開拓者。也驗證了“先有貢川,后有永安”之說,道出了貢川鎮深邃的歷史淵源。
貢川先民把中原先進的文化傳入了居住地,他們有孔孟之道的根基,儒家的風范,深明“學而優則仕”的道理。為生存、發展的需要,貢川先民歷來崇文重教,重視興辦教育,在宋代就辦了師古堂,后來又陸續創辦了栟櫚書院、云龍書院、紋山書院,講習授業,注重人才的培養。翻開《永安縣志》,建縣以來,明代共出了五名進士,而貢川小鎮一條百米長的巷子中,一朝就出了三個,足見當地讀書風氣之濃,文化底蘊之厚。
貢川各姓氏中名人輩出,繁衍出眾多人才,其中不乏國家棟梁之才。如唐朝御史、入閩始祖陳雍;唐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奠基人、泉州知州、朝議大夫陳偁;宋朝的先憲尚書陳世卿;宋朝的中國紙幣首創者、尚書左丞張若谷;北宋著名理學家、左司諫陳瓘;宋朝理學家陳淵;宋末的外交官、左正言鄧肅;明代的堅守道義的監察御史林騰蛟;明朝的督糧功臣、岳州知州嚴九岳;明朝的知行合一的蕭山縣知縣羅明祖;明朝的中國古琴仙楊表正;清代的奉直大夫羅南星;清朝的廉吏、刑部江南清吏司主事聶儆;清朝的公正嚴明的中寬大夫聶大勛;清末教育家劉德驥;清朝的福建解元邱垣;民國中國航空實業的先驅者李寶峻等。貢川鎮在歷史上出過2名探花,16名進士,13名舉人,24名貢生,3名理學家。他們大都有著作行世,其著述范圍廣泛,涉及政治、經濟、倫理、教育、文化諸方面。他們的功業、氣節、品行,大多引領時代風騷,堪為后世楷模。其中陳瑾、陳淵在朝為官政績卓著,宋徽宗特賜其故里貢川為“大儒里”。《延平府志》記載,“南劍七賢”貢川占了三賢,堪稱閩中書香名鎮。
貢川民系始終遵循、保持著尊祖、敬宗、報本這一特征,即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內聚力,以地緣為依托的家族團結性,以尋根謁祖為報本的宗族意識,正是貢川民系不同于其它民系的特征之一。修建公祠(香火廳、祠堂),是貢川人尊祖敬宗共同心理的物化體現,尤其是明中葉以后,由于社會的劇烈變化,更迫切要求家族內部的團結,同時商品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又為建宗祠、修族譜提供了經濟條件。僅貢川境內修建了10余座諸如陳氏大宗祠、李氏宗祠、姜氏宗祠、劉氏宗祠、余氏宗祠、張氏宗祠、嚴氏宗祠、邢氏宗祠、機垣楊公祠等,這在全國古鎮中也是少有,也是當時貢川民系興旺發達、家族形象代表的縮影。雖然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侵蝕,依然煥發耀眼奪目的光彩,彰顯其各家族在這個古鎮中生生不息的活力。
三、 貢川建置演變
貢川地區建置沿革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它在建置、空間形態和內部結構等方面有著獨特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特征,反映了特殊的社會歷史背景,可溯源的建置史已有1200多年。
發跡于唐,定名于宋的貢川,從唐、宋、元、明隸屬臨汀郡(汀州府)沙縣管轄。到了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才把沙縣南部(廿四都上四保、廿五、廿六、廿七、廿八、廿九、三十、卅一、卅二都)和尤溪西部寶山十三個都,單獨劃分出來,設置了永安縣。從此貢川、沖村、楊家畬、張荊等隸屬永安縣廿六都。故貢川也有廿六都之別稱。
民國時期建置。到了民國23年(1934年),貢川隸屬永安縣第九區,并設立保、甲制度,貢川共設置10個保。第九區編制共設4人,分區長、區員、事務員、錄事各一員。設保安隊10人。當年二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團進駐貢川,組織成立貢川農會。
民國25年(1936年),貢川改制為“永安縣第四區署”。并轄屬安砂聯保(安砂、石碧、水碓)、曹遠聯保(上下早、鋪頭、鸕鶿)。民國29年(1940年)“永安縣第四區署”從貢川遷址大湖辦公。之后設在沙陽“永安縣第一區署”遷址貢堡辦公,轄屬區域劃分貢東、貢南、貢西、貢北等地。當年國民黨成立貢川區黨部,(至1949年黨部下分11個區分部,有黨員169名)。民國32年(1943年),永安縣撤區改鄉,貢川成立鄉機構,轄屬貢一、貢二、貢三、貢四等11個保,同時劃出洋豐、張荊、龍嶺、大西坑、坂尾(今燕北)合并為龍嶺鄉。
民國35年(1946年)永安縣進行鄉、鎮、保整編,貢川鄉編置為10個保,原龍嶺鄉撤編,所轄各保劃屬貢川和上掛鄉,當年6月在貢川籌設警察分駐所。據檔案記載,民國35年(1946年)貢川有1375戶5290人。上列轄屬機構均延續至新中國成立。貢川自清代至民國時期,由于政府腐敗加之兵匪禍患結連,百姓民不聊生,百業凋零,曾一度衰敗趨勢
共和國成立后建置。一唱雄雞天下白。1950年2月27日貢川解放,共和國成立后,行政區劃進行過一系列變化調整。隨即成立中共第三區區委會。在新政權領導下百廢俱興,舊貌換新顏。當年貢川政權設置為永安縣笫三區公所,管轄大湖、貢川鄉。1951年9月劃編嶺后、荊崗、龍大、坑邊、增田、新沖等9個鄉。1952年建立了貢川首個黨支部,黨員3人。1956年9月永安縣笫三區公所又改名為永安縣貢川區,管轄9個鄉,區公所在貢川。1958年5月撤區并鄉,由貢川、新沖、龍大3個鄉合并成立貢川鎮,同時上坪鄉的洋豐、雙豐劃為貢川鎮管轄。
1958年10月成立貢川人民公社,并成立中共人民公社黨委會,下設11個支部,已有黨員99人。之后劃延鳳、龍成、新沖、龍大、黃嵐、荊豐6個管理區。1961年原管理區改設為生產大隊,當年貢川公社有15個生產大隊。1966年文革始,受左傾思想影響,許多大隊名稱紛紛更改,如攀龍村改為紅衛大隊,集鳳村改為東風大隊,延爽村改為紅武大隊,觀成村改為紅旗大隊。撥亂反正后,許多村名又得以恢復。
1984年7月,貢川人民公社管委會改稱為貢川鎮人民政府,原生產大隊管委會改稱行政村,全鎮轄屬15個行政村。據檔案記載,當年人口增至9295人,戶數2110戶。1994年11月7日,永安市政府決定增設龍鳳居民委員會。至今,貢川整個建制未變。
(刊登于永安市作家協會《翠園》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