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水畬族鄉歷史沿革概述
青水畬族鄉位于永安市東部,東北鄰槐南、南界大田、西靠上坪西洋、北與三明交界。面積260.7平方公里。共有21個行政村,63個自然村,總人口1.89萬人,其中畬族人口6000多人,占全鄉總人口的33.1%。距永安市區45公里,離泉三高速公路桃源互通口13公里
青水畬族鄉屬三明市僅有的兩個少數民族鄉之一。1992年被授予“全國體育先進鄉鎮獲”,1994牟9月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單位”,并先后獲“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國家級生態鄉鎮”、“福建省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滄海畬族村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在這片深厚的土地上,具有悠久而獨特的歷史軌跡,畬族文化源遠流長、旅游資源豐富。青水畬族民風純樸,民俗文化相對集中,早期的服飾文化、山歌文化、飲食文化、古建筑文化等在這里得以較好的保存。有天寶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傳統古建筑群,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腔戲,有1120多年歷史的開閩王王審知之母“徐氏夫人墓”和王氏祖祠(王審知駐軍舊址)-“羅兜祠”,有國家級傳統村落滄海村,有為永安市申報2006年CCTV“中國魅力城市”赴京展演而聲名遠揚的“儺面舞”,有奇特瑰麗的瓊山螺旋通天巖、巍峨壯觀的玉頂美女峰、美桃峰,有千姿百態的地質景觀葫蘆洞和有保存完好的紅軍標語,還有風情萬種的畬族歌舞—古老的山歌文化及勞動之余的竹竿舞等等,這些獨具濃郁畬鄉特色的人文文化,帶著神秘,帶著魅力,等著人們來揭開面紗。
區域演變
青水在明朝景泰三年以前,屬尤溪縣萬足里四十一都和四十二都管轄,惟豐田村系屬沙縣崇仁里二十七都管轄。景泰三年永安建縣,改隸永安縣。清末民初政權,永安東路四十一都(靑水)設議亊會,議長為鐘元音,統率維持社會治安。民國九年(1920年)永安東路青水設民團,各村設甲首,直屬民團,歷任民團團總職責為處理民事糾紛、征糧等。民國廿四年(1935年)起青水地區設保甲制度,保設保長,甲設甲長。有青水、龍吳等7個保,保以上為聯保,設聯保主任與民政、戶籍等干事。民國廿七年(1938年),由龍吳、青水兩村名的首字為名,設立龍青鄉公所,直屬永安縣第二區,鄉公所設鄉長、主任干事、民政、戶籍、亊務員、所丁6--7人組成。民國卅年(1941年)縣設參議會,鄉設鄉民代表會,龍青鄉鄉民代表會主席首任鐘揚鑣。
解放前叫龍青鄉,建國后改名青水。其名為青水由一口清澈見底的池塘而得名。1950年至1952年,青水屬永安縣二區仍名為龍青鄉,改保為村。1952年10月由永安二區劃出另立七區,含青水、槐南、西華等鄉。青水鄉又劃為青水、龍吳、槐南三個鄉,青水原轄的爐丘、豐田兩鄉屬二區管轄。1953年成立第一屆青水鄉人民代表大會。1954年8月由青水等三個鄉劃為青水、龍吳、陳厝洋、槐甫、東井、黃傒、豐田等鄉。爐丘鄉又劃為爐丘、三溪兩鄉。1955年二區的豐田劃入青水,1956年9月二區爐丘劃入青水管轄。1957年底撤區并鄉、劃青水、爐丘兩鄉成立人民政府。1958年10月青水、爐丘先后成立人民公社。1959年5月,青水、爐丘合并為青水人民公社。1961年冬又劃為青水、爐丘兩個人民公社。1984年8月機構改革,在行政區域不變的基礎上合并改為青水鄉人民政府,21個大隊改為21個村,121個生產隊改為121個村民小組。1987年福建省民政廳168號文件批復青水鄉改設青水畬族鄉。于1987年10月9日正式成立。
解放前,由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生產力發展制約,青水廣大民眾生活水平極低,“寒冬火籠當棉衣,臘月無被蓋棕衣。窮人代代住舊房,富人架屋也稀奇。三碗飯三件衣,不會凍死不會饑。煮菜用油劃十字,讀書子弟也無幾。”這首民謠真實寫照了民眾生活。解放后人民當家做主,青水人民勞動情緒空前高漲,生活日益得到改善。1980年在黨的十-屆三中全會鼓舞下,青水經濟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農業年年豐收,工商業蓬勃崛起發展。僅1984年的糧食產量,為建國時的四倍,農民收入由建國時的人均25元增為人均350元。青水人民精神面貌起了巨大變化,呈現活躍、騰飛景象。2015年全鄉實現農林漁牧業總產值3.9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3.8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3億元,地方級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8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365元。
畬族民系淵源
畬族古有盤、藍、雷、鐘4姓。姓氏由來,據宗譜和傳說:盤瓠與高辛帝的三公主結為夫妻后,生下第一個孩子跟父姓盤,叫盤自能;生下第二個孩子時,放在籃子里養,就姓藍,叫藍光輝;第三個孩子生下時,天上響雷,就姓雷叫雷巨;第四個孩子生下時,是一個潑妮崽(女孩),下地時剛響起“當當當”的鐘聲,就姓鐘,招女婿叫鐘志深。這一傳說,畬族人世代相傳,家喻戶曉。后來,四兄妹都在朝中當了大官,輔佐高辛皇的后人。但后來,番王的繼承人作亂,老大,老二,老三出征,老大盤自能,不幸戰死,后繼無人,至今,畬族只有雷,藍,鐘三個本姓,子孫逐漸繁衍成為畬族。南宋末年,史書上開始出現“畬民”的族稱。“畬”作為族稱,是由于當時畬民到處開荒種地的游耕經濟生活特點而被命名的。據史料記載,各地畬族都以廣東潮州鳳凰山為其民族發祥地,傳說畬族的始祖“盤瓠”就葬在這里,并認為婦女的頭飾扮成鳳凰形式,就是為了紀念他們的始祖。在畬族中,廣泛流傳著屬于原始社會圖騰崇拜性質的盤瓠傳說。《高皇歌》又稱(《盤古歌》、《龍皇歌》、《盤瓠王歌》),是一首長達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詩,它以神話的形式,敘述了畬族始祖盤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艱難,繁衍出盤、藍、雷、鐘四姓子孫的傳說,《高皇歌》既是畬族民歌,神話,又是本民族發跡史。傳說不但家喻戶曉,而且載入族譜,繪成連環式畫像,稱為“祖圖”,在節日里懸掛出來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龍頭,這也是畬族圖騰的主要標志。畬族居民仍以盤、藍、雷、鐘為主要姓氏。畬民舊時由于居處常有虎豹出沒,獸害極多,為了安全和生活,他們一般都會打獵。畬族《起源歌》里說,始祖盤瓠是在森林中打獵而殉身的,所以他們狩獵,除了消除獸害,還帶有替始祖報仇的意思。他們頻繁地遷徙,在山區森林中搭寮居住,從事狩獵、種山,勞動艱辛,生活困苦。在畬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山洞作住房,蓑衣作衣裳,烤火代棉被,野菜作糧草,辣椒作油炒。”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剝削關系下,絕大部分土地仍然集中在漢族地主手中,而廣大貧苦畬民則向漢族地主租佃土地,承受高額的地租剝削,生活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他們男女共同耕作,雖然生活艱苦卻保持著樂觀的性格。畬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自己的文字。畬族文化的積淀,使畬民的民俗文化居有特色且別秀一枝。他們在勞動和生活中,創造了豐富的畬族文化,其中最為著名的有如畬族青水滄海村的"儺面舞"。"儺面舞"是祭奠祖先、頌揚先祖功德的一種紀念活動,距今已有540余年的歷史。畬族其服飾、婚嫁、祭祖、喪禮、紅年豬、操石磉、水竹嗒等,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畬族有著豐富的民間傳說,有著自己獨特的口頭文學。據文獻記載,如今我國畬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兩省,而閩東、浙南是畬族重點聚居地區,這兩個地域的畬族人口占全國畬族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
1956年國務院正式公布確認畬族是一個具有自己特點的單一的少數民族。從此,畬族成為法定的族稱。
1987年福建省民政廳168號文件批復青水鄉改設青水畬族鄉。如果說青水畬族鄉誕生前,青水畬民是一只雛鷹,那么是國家民族政策讓這只雛鷹脫胎換骨變為雄鷹,展翅飛翔。確認青水為畬族,更是畬族文化的不斷傳播、演繹,最后成熟定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青水畬族人民數百年來在青水地區的漸進孕育后誕生,是畬族文化意識、畬族精神在青水的升華、積累、發展的結果。
畬族鐘氏與青水的淵源
青水畬族鐘氏是青水民系的重要部份。它的形成使青水區域多了一個族群,而且成為一支個性鮮明,非常耀眼,為人稱道的族群。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個族群的民系形成與眾不同。
公元1404年以來這里一直是畬漢兩族交融地,青水畬族鄉的畬族姓氏主要有鐘姓和籃姓,除畬族姓氏外,還有王、鄭、林、黃、楊、蔡、朱、羅、劉、張、胡、管、藍、陳、游、吳、熊、邢、俞、李等50多個姓氏。青水先民多為外地遷徙而至,帶來了各地的方言,因此青水的方言也較復雜,可分為青水本地土話、永安話、大田話、閩南話、長汀話和槐南話等六種語言。
畬族的歷史悠久,遷移活動頻繁,雖然其遷移路線和住地錯綜複雜。但青水鐘氏源流清晰可查,可找到有關入閩的記載。鐘姓郡望地有穎川(今河南長葛縣),竟陵,主要堂號有“穎川”、“知音”、“敬愛”、“大宗”等。青水鐘姓郡望堂號為“穎川”。始修于明崇禎年間(1628~1644年)青水《鐘氏族譜》及史料記載,晉代時,穎川鐘氏、鐘接的第三十世孫鐘賢渡江南下,轉徙至江西贛州孝義坊,興國藍田里。南北朝時,鐘賢之子鐘朝為黃門侍郎,奉宋武帝劉裕之命入閩平亂有功,擢升至福建寧化都督任職,居于寧化石壁,成為鐘氏入閩始祖。據族譜載,鐘朝是攜母馬氏、妻歐陽氏、三男(遠、逸、道)一起入閩的。后見汀州的白虎村山麗水秀,遂同母、妻歐陽氏與三男筑居立業。明景泰三年(1452年),鐘接的第五十四世孫鐘道庸,在明朝廷的支持下屯軍開墾,當年鐘道庸攜妻王鞠娘,肩桃三歲孩兒鐘明三和三尊菩薩(魁星、圣祖仙妃、真武)從江西贛州府興國縣太平鄉遷徙到尤溪萬足里四十一都定居繁衍(今青水祭頭村蓋竹洋),為青水畬族鄉鐘氏開基始祖,至今664年。后裔主要分布于青水畬族鄉青水、祭頭、汀海、百芑丘、滄海、三房、龍吳村,羅坊鄉盤蘭村。現居住在滄海的畬族鐘姓于清乾隆二十年由青水汀海圓安坂和際頭城樓厝兩村開枝來滄海積慶祠居住,至今約240年。至于畬族中的藍氏,是藍念四的后裔藍畢德、藍畢玉,于清末后,才從福建上杭官莊遷到青水小羅溪定居,為藍姓入永開基始祖,相較鐘氏在青水歷史較短。
畬族鐘氐先民早在公元1452年,就以自己辛勤的勞動開山劈嶺,拓荒造田,新建家園。當時畬族先民的農業生產主要是刀耕火種”,所耕之地多屬于缺乏水源的旱地。由于耕作粗放,生產力水平低下,農作物產量很低,加上長期居住在深山老林、野獸出沒之地,所以“農耕”與“狩獵”是青水畬民早期的生產特點。長年辛勤勞作,他們所到之處,荒山變茶園、溝壑變良田。青水畬族鐘氏民眾為開發畬鄉作出了巨大貢獻。青水畬族,由于歷史上遷徙路線的特殊性和所定居區域漢族地域性文化影響的差異,顯現出自身的特性,其中最為顯著的則是宗族觀念在青水畬族民眾思想觀念中的積淀。鐘氏肇基始祖祠“龍安堂”就建于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后相繼還建有“龍歸堂”、“龍聚祠”、“龍歸祠”、“龍鎮祠”、“興福祠”、“新興祠”等。
青水的鐘姓畬族幾百年來始終以一個完整的群體生活下來,形成民系,定居繁衍,他們與先后遷徙而來的漢族和睦相處,并在這塊鄉土繁衍生息,為青水注入活力與生機。它經歷了不同自然環境、行政區城、以及不同的歷史時期,使其形成獨特的畬族文化與經濟背景。青水畬民始終用本族語言及內在文化特質維系著族群的認同,同時能智慧地促使本族社會經濟文化變遷與周邊漢族的同步,應歸因于畬民的開放、包容與智慧。
王氏民系在青水的巨大影響
青水歷史沿革及區域演變過程中,王氏民系成為地方望族并起著重要作用。據史料與首修于明萬歷年的《太原郡青水龍吳王氏族譜》記載,唐僖宗光啟元年(公元885年)期間,黃巢起義,群雄割據。時任河南光州固始縣佐王審潮與王審邽、王審知三兄弟率兵響應黃巢起義,偕母徐氏參加黃巢起義軍王緒的一支軍隊從軍,輾轉南下,進入福建,征戰八閩韁界。
唐僖宗光啟元年886年春月,在途經沙縣二十七都到積谷竂十八盂的蝙蝠洞(今青水畬族鄉豐田村山百寮)到原尤溪四十一都昆崗境內(今青水龍吳村光坑)征戰時,其母徐氏夫人因在隨軍途中糧草緊缺、加之山路崎曲,長途跋涉,不堪旅途顛簸勞頓身患重病,王氏兄弟有立屋住三年,公元890年不幸病逝,王氏兄弟并就地選中了青水龍吳光坑“東邊掛月”的一座小山山丘上,按唐制風格建造墓地,安葬其母。當時并特派親屬和部分兵丁守護陵寢。(公元904年),王審知應泉州紳士張延魯之邀,到泉州攻打廖若彥,后攻打福州受封閩王。公元907年,王審知統一八閩,便命其四子王延政偕其子王繼成、王繼昌復回青水光坑羅兜開基定居,守護徐氏墓,繼續就地繁衍生息。“徐氏墓”自安葬世代守護至今,已有1126年歷史。
據《福建通志》與新編《固始縣志》說,當年隨王審知入閩約5000兵丁。其實還有更多的是當時隨軍而行“后營”的家屬和以后王審知得福州之后聞風南來的吏民人等,總數約有三萬人之多。“十八姓隨王”即有十八個姓氏的官兵隨從閩王王審知兄弟入閩,所以王審知被稱為“八閩人祖”。王審知及其子孫經營閩地數十年,原來入閩時所率本部軍校多為光州人,后來都在閩地落籍。王審知非常重視來自故鄉固始縣的移民,可以自行擇地定居,并賜給不菲的田地,自行耕作,免交租稅。
根深者枝茂,王氏源遠流長。他們在青水龍吳一帶繁衍生息,拓疆辟土,沿襲著中原祖居地生活方式,發展青水的經濟和文化,一改青水地區地曠人稀之狀,世世代代皆為青水的繁榮富庶作出巨大的貢獻,成為地方望族。唐代以來,從此散居各地的王氏后裔紛紛到青水認祖歸宗,大家都認同王審知子孫后裔的根是在青水。青水是王氏發源地,也成為八閩及東南亞王氏民系的溫床與搖籃。“羅兜祠”距今已有1120多年歷史,每年農歷八月十一,三王入閩周年祭祀大典都在這里舉行,“開閩第一”“俎豆重光”鎏金牌匾高懸王氏祖祠,對于這位有功于閩的先達,青水王氏子弟自然是不會忘卻,進而尊崇有加。“開閩第一”乃是當時及后世對王審知開閩功績一種至高無二的推崇和愛戴。
在青水民系沿革中,鄭氏歷史也是淵源流長的。其開基始祖鄭章公,是宋朝開國元勛承泰公的四子,生于景德初年,以修儒業著名,少年得志,官至光祿大夫。其三子名金紫,分枝到青水楓林(今三房),故村名三房。北宋元佑四年(1089年)以金紫為首聯絡各兄弟,在三房紗帽山腳建了一座"鄭氏宗祠",并尊章公為開基始祖。距今已910多年歷史。
族群的發達,促進了生產發展,經濟發展,文化的發展,這些都是青水區域繁榮昌盛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