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鎮歷史沿革簡述
小陶鑲嵌在閩西南中的一顆明珠,閃爍著璀璨的光芒。透過歷史的風煙,依稀可見它昔日的美麗與輝煌。它像一本塵封在圖書館角落的歷史書,蘊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傳說。無論是歲月更迭變遷,古今榮辱興衰,還是豐厚人文遺韻,都令人津津樂道,心底保留的那份記憶仍然鮮活。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隧道,走進小陶,去品讀小陶古韻,去聆聽小陶故事,去感受小陶千百年的滄桑歷史。
一、區域演變
小陶地處永安西南部,與龍巖、漳平、連城交界。東南面靠漳平縣赤水鄉;西南面接連城縣姑田鎮賴源鄉;西北面鄰永安羅坊鄉;東北面毗永安市洪田鎮。總面積413.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40米。
明朝正統五年(公元1440年),小陶上、下湖口,洪砂、后洋(寨中、五愛)、林后、西蛤(大陶)、黎坪等皆屬沙縣懷恩里卅都管轄,歸湖口巡檢司直接管理。巡檢司相當于現鎮一級行政職權,這是小陶地區最早設立的行政機構。
至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永安設縣,卅都劃歸永安縣管轄。
嘉慶四十二年(1563年),“時賊酋揚-、陳明光、范繼祖等聚眾數千,殺官戮吏”,“龍巖土賊蘇阿晉、曾東田聚眾龍頭寨”。(《永安縣志》《寧洋縣志》)龍頭寨在漳平與永安交界,西靠漳平赤水,東靠永安小陶吳地一帶,山巒重疊,地勢險要,龍頭賽成為農民軍聚義之地,震撼朝廷。福建巡府令各縣圍剿一舉消滅,多次均大敗告終。漳平縣知縣魏文瑞首先提出在以上地區設縣鞏固地方政權,在設縣批復前的一次交戰中他被農民軍殺死在龍頭褰。繼魏文瑞后,龍巖秀才曹文華、曹嗚風等人又向朝延建議設縣。嘉慶四十四年(1565年),眀朝延組織萬名官兵圍剿龍頭褰,巡按御史陳萬訁、軍門汪道昆、都督戚繼光均參與謀劃征剿,并從淅江調六千兵助戰,同年四月農民軍首領戰亡,農民軍失敗,龍頭褰被平復。后副使周賢宣再次提出寧洋設縣之議,得明朝延準予,從大田、龍巖、永安、連城四縣割地設立寧洋縣,隸屬漳州府。因縣城在龍巖集賢里之東,西兩洋是為雙洋,雙洋業于安寧故名“寧洋”。取“寧靖東西洋地”之意,“以東西洋皆安靜為名”(《大清一統志•龍巖直隸州》)。縱觀歷史,統治者與被統治者、官府與民眾的矛盾所激起的民眾造反運動,是社會政治活動的極端形式和社會矛盾的突出表現。寧洋設縣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下產生。
明隆慶元年(公元1567年)寧洋正式開縣,小陶就歸屬寧洋縣管轄了。寧洋縣區域由龍巖集賢里五圖,延平府大田縣三圖,永安縣三圖(即永安的廿八都洪田、廿九都西洋、卅都小陶)區域組成。據《寧洋縣志》記載,設縣時全縣有1844戶,9670人。
當年小陶(卅都)劃歸寧洋縣時,當地百姓不肯歸附,成為永、寧兩轄之地。行政區域名義上雖劃歸寧洋縣,但許多行政事務仍屬永安轄理。據《寧洋縣志》記載:“……惟永安僅來卅戶,在廿八都內,余皆反復未附”。《永安縣志》載:“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析廿八都一圖、廿九都一圖、卅都一圖設寧洋,惟割圖不割地,疆域紊矣”。據小陶現藏的馮、劉、朱、羅諸家族譜在明崇禎、清康熙、乾隆、嘉靖等年代中所記載的田契、當契、傳記等均有據可考。此況至民國23年(公元1934年),小陶的行政區域管理歸屬才趨于穩定。
民國28年(公元1939年)元月十二日,永安縣長吳石仙與寧洋縣長李品芳到洪砂商定永、寧縣界,在中坂立界碑一塊,劃河之左岸屬永安縣,劃河之右岸屬寧洋縣。從此,上坂、美坂、歐頭、石峰、牛益、桐林、堅村、上吉、五愛、新寨、寨中等村皆屬永安縣。而中坂、小陶、大陶、三星、五一、八一、(包括奇河、五星、松山、蘇地)等村皆屬寧洋縣。
新中國成立。1950年寧洋縣建立新政權,全縣分三個區即:雙洋一區,大陶二區,邱山三區和25個鄉人民政府,大陶區包括磷厚片、小陶鎮、大陶鄉、陶洋鄉、松山鄉、湖口鄉。1951年11月寧洋縣政府從雙洋遷到小陶,小陶便成為縣城。二區區公所也從小陶遷至大陶口。1954年8月,原屬永安縣第五區的大陶鄉、桐林鄉、上峰鄉劃歸寧洋縣二區管轄。同年9月,寧洋縣調整區、鄉行政區域,全縣重新劃分四個區49個鄉鎮,“四區三鎮”為城廂、大陶、小溪、赤水四區和城廂、小陶、雙洋三鎮。
1956年7月30日,中共龍巖地委、專員公暑為精簡機構、加強領導、適應工作發展,經省委決定、國務院批準,撤消寧洋縣建制。其區域劃分確定將原寧洋縣的三個區,分別劃割給永安、漳平、龍巖三縣管轄,即:大陶區劃歸永安縣,雙洋區劃歸漳平縣,小溪區劃歸龍巖縣。
1956年8月,寧洋縣撤消后,大陶區所屬村鎮劃歸永安縣管轄。小陶屬寧洋縣行政區域管轄歷史經歷了389年。
1958年5月,永安進行撤區并鄉工作,將大陶區分割為小陶鎮、大陶鄉、上峰鄉、和平鄉。1958年10月,撤消原大陶區原有機構,成立小陶人民公社。1960年大陶片改設縣辦農場,直屬縣府。同年把羅坊鄉劃歸小陶人民公社。1961年初,又將小陶劃設出四個人民公社:小陶、大陶、鱗厚、羅坊。1961年12月,羅坊又從小陶劃出設立人民公社。下設34個生產大隊和1個居委會。至此,小陶區域再也未變動。
1984年永安撤縣設市,小陶改設為小陶鎮政府,下設34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
小陶行政區域歷史以來綜錯復雜,經歷了明、清、民國、新中國四代,575年的歷史,幾經更迭,歷盡淪桑。
二、小陶鎮歷史淵源追溯
拂去歲月煙云,回眸歷史陳跡。小陶鎮的形成歷史源遠流長。它經歷了不同自然環境、行政區城、以及不同的歷史時期,使其形成獨特的民系文化與經濟背景。
據彭城劉氐族譜記載與民間相傳:宋朝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漳州府漳平縣新橋鎮劉萬章以13戶派分各邑。其長戶劉全開寧洋縣集寧里大吳地,娶妻邱氐生了四子。后分別支遷大池、五星、雙竹、湖口等地。據歷史資料分析,大吳地劉全系小陶及劉氐的開山始祖。聚族而居,血緣村落。吳地村是小陶人口最早發源地,距今992年。
小陶地處山區,山青水秀,自然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越,吸引了眾多氐族在這塊沃土上繁衍生息,播遷發展。正如客家遷流詩所曰:人稟乾坤志四方,任君隨處立納常。年深異境猶吾境,身入他鄉即故鄉。據近年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小陶姓氐繁多達63種姓氐之多,其中還不含女性。人數最多的十大姓氐是劉、馮、朱、羅,后依次為賴、管、張、江、陳、吳。據小陶《馮氐族譜》載:六世馮成江于南宋理宗年間(公元1225年一1264年)從上坪移居洪砂口定居,與劉氐晚百年。而朱氐遷徙小陶比馮氐又遲40多年,據其《沛國郡紫陽朱氐族譜》載,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始祖朱癸七從平和縣九峰鎮經漳州到大陶洋奇河定居,是為小陶、洪田朱氐始祖。而羅姓為入閩始祖羅周文之后裔,據小陶、洪砂、貢川《羅氐族譜》記載,其廿三代孫羅嬋生九子,名小一至小九,小三于元未明初遷夢溪(今羅坊坪坑),其余八子均分居于小陶、洪田等地,相比朱姓較晚遷徙小陶。豐饒之地,恩澤于民。以上姓氐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后代,是小陶分布范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拂去歲月煙云,回眸歷史陳跡,他們與后來遷徙而來的姓氏和睦相處,并在這塊鄉土繁衍生息。
小陶地名的由來在民間亦有傳說,據傳:明朝皇帝正徳微服出訪入閩,有一天剛入寧洋、永安兩界之處,遭到強人追捕,在慌亂中逃入小陶躲了三天后,又逃入大陶躲了七天。三天為“小逃”,七天為“大逃”。朝延官員為慶賀皇帝死里逃生,即把“逃”改為“陶”,故“小陶”“大陶”皆因此而得名。這僅為傳說,末有史料佐證。歷史巧合的是400年后,小陶再次聞名遐邇,2006年1月13日時仼總書記胡錦濤親臨小陶視察,小陶的地位與殊榮不斷提升。
據史料記載,在明朝初年,湖口地區人口開發比小陶更早,人口也更多,主要源于文川溪水上交通便捷,當年河寬水深,船可逆水直達下湖口,即使枯水季節從湖口乘舟至永安也可朝發夕至。從湖囗乘船直達永安、可經南平直達福州。歷史上文川溪成為歷史上驛運航道。明正統五年即公元1440年,明朝政府在湖口就設立了巡檢司,所以為湖口帶來繁榮。
到了明萬歷年(公元1573年),130多年后,湖口水流域水土流失,文川溪河水遂年銳減,船只只能劃到小陶,直達下湖口已經困難,而小陶則有水陸地理優勢,人口相對有了很大發展,勞動村因此形成水路碼頭,除客運外,當地的木、竹也全依賴放木排,竹排至永安、南平、福州贖賣,過往客商多在這一帶會聚,是賈商聚散中心,長達數百年。其次有相當廣闊沒開發的腴壤、遠山環抱、山水交匯、龍氣結聚,為遷徙而來的移民提供了理想環境。文化與經濟磨合和融合標志小陶新民系誕生,促進小陶集鎮逐漸形成。共同語言、共同文化、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是小陶民系與集鎮形成的主要要素。
明萬歷十四年(公元1586年),明朝為便于管理,特將湖口巡檢司移至小陶。到了清朝乾隆中期,小陶人口有千戶之多,經濟開始趨向繁榮。在此期間小陶地區商業已很活躍,不僅有商品交流,還有耕地交易,以及勞務出口,墟市的建立更促進小陶商賀成熟和發展,有力促進當地生產力發展。文川溪歷來是小陶地區的水路要道。據歷史檔案記載,僅1935年永安縣民船有250號(每號為-條船),其中小陶數量最多有43號。民國1936年,永、連公路開通,小陶集鎮市面得以更新。
滄海桑田,換了人間。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寧洋縣政府遷來小陶,當地人口突破萬人,達到1.55萬,小陶成為寧洋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永安撤縣設市后,小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重大成就。改革開放以來,小陶歷史重新翻開一頁,更是以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充沛的資源,發達的產業和極其特色的文化,取得了跨越式的發展,經濟建設突飛猛進,市場昌盛,文化繁榮,人民幸福,率先崛起成為永安市-座宜居宜業、激情飛揚、充滿魅力的第一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