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況:
霞鶴村原名蝦蛤村,土名為役鋪村,1998年更名為霞鶴村。位于永安市西南部的九龍溪畔,海拔僅160米,是全鎮海拔最低的村。九龍溪經安砂坪坑口由西向東貫穿境內至永安城,接燕江沙溪,歷史上是水上“官賈”交通要道。霞鶴村距城區3公里,距曹遠鎮政府所在地7公里。總面積7428畝,其中耕地248畝,全村有86戶366人,3個村民小組,190個勞動力。霞鶴村黨支部有正式黨員20人。
霞鶴村先人主要是以耕田種地為生,他們和中國幾千年的傳統農民一樣,過著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男耕女織”生活,完全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解放前民國時期村民以耕種農田、種植果樹、做艄公三大主業為生。這里依山傍水、沙質土壤適宜板栗種植,歷史上素有霞鶴板栗美名揚之禰。據先輩回憶民國至解放后幾年中村中有20余船只穿梭于九龍溪上、下游間,許多村民以做艄公撐船謀生為業。
九龍溪水滋養了霞鶴村。村內古樹、竹林成蔭,依山傍水,水綠相依,景色優美,形成天然公園。村內生態環境保存良好,是山野天然之趣的絕佳勝地。曾先后獲得福建省“家園杯”新型村鎮建設競賽活動優勝村莊、“福建省級衛生村”、“三明市文明村”、“三明市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勤勞的霞鶴村民在常年農事活動中,積累了豐富的農事生活經驗,如以下農諺:“打田不用慌,全看兩坵秧”、“雷打冬,十只牛欄九只空”、“年辰靚不靚,先看三個三(即三月的初三、十三、廿三)”、“生理熟不熟、先看三個六(即正月初六為果品六、十六為早禾六、廿六為晩禾六)”、“小署響雷、老鼠咬禾”、“白露白茫茫、無被不上床”等等都充分體現霞鶴村民們的智慧與結晶。
改革開放以來,村民主要從事農業、企業、進城務工,其勞動力從事一、二、三產業比例為34:33:33。21世紀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促增收,提高土地利用率,抓好“菜—稻—菜”等高效栽培模式,村民收入逐年增高。2007年工農業總產值僅67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625元,村財收入50萬元。而到了2013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3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907元,村財收入76.55萬元。
霞鶴村是永安市新村建設的示范村。當前正圍繞建設永安市高尚住宅區和高品位休閑旅游區的定位抓好美麗鄉村建設。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做強優勢產業的要求,認真制定了《曹遠鎮霞鶴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規劃(2006-2010)》、《曹遠鎮霞鶴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曹遠鎮霞鶴村產業發展規劃》、《曹遠鎮霞鶴村休閑度假村詳規》等一系列規劃、方案,明確新農村建設的工作任務、基本原則和主要途徑,做到近、長期目標相結合,為整體推進霞鶴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科學、全面、具體的指導。當前正按照創建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要水,挖掘“山水、村落、生態”等旅游資源,著力規劃建設“霞鶴山莊、市民農墾、親水娛樂、抗戰文化”主題項目。
霞鶴村在黨的十八大路線指引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在科學發展觀的正確指導下,一個情懷樸實,寧靜致遠.追求至高,創造至美,日新月異、美麗富饒的鄉村,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二、隸屬管轄:
霞鶴村明、清時期屬永安三十一都,民國初時期屬大湖區,民國30年(1941年)由于福建省會遷永安,逐將永安縣城分為燕南、燕北兩鎮,蝦蛤村歸屬燕南鎮大溪保管轄。民國33年(1944年)燕南、燕北兩鎮合并為燕江鎮,蝦蛤村歸屬燕江鎮大溪保管轄,保址在下渡。民國36年(1947年)歸屬安砂的汶洲保管轄。1950年4月蝦蛤村廢除保甲制度,建立了新的鄉村基層組織,同時以土地改革為契機,創建了一整套組織機構體系,鞏固了新改權,成立村農會,隸屬安砂四區管轄。1950年至1969年分別屬大湖、安砂、坑邊人民公社管轄,1969年后至今屬曹遠鎮管轄。60年代村基層組織全稱為:蝦蛤生產大隊,文革動亂期間蝦蛤村基層組織全稱為:蝦蛤村革命領導小組,至1984年為:蝦蛤大隊管理委員會,1986年至今為霞鶴村民委員會。
三、姓氏來源:
該村主要姓氏有黃、余、李、張等,其中黃姓望族,占總人口67%左右。黃姓的郡望有江夏、會稽、零陵、巴東、西郡、江陵、洛陽、晉安、濮陽、東陽。尤以江夏最為著名。據考證村中黃姓為邵武峭公后裔,郡望為“江夏”。黃氏族眾無論為仕、為隱、或聚、或散,多在長江流域江夏這一地區,即今德安承天、漢陽、武昌、黃州皆是其地。黃姓入閩始于晉代。河南固始人黃允隨晉南渡輾轉入閩,居于侯官(今福州),后裔散居邵武等地繁衍。唐文宗年間(公元826-840年),邵武黃氏一支遷徙永安安砂和清流洞口水南坊等地。
入永安黃姓有兩支,他們入永的時間和道路雖不同,但源出一脈,郡望江夏。到119世黃峭山(公元871-953,字仁靜,唐工部待朗),有三位夫人,生有二十一子。黃峭山八十壽誕時,大會姻親,召令諸子安排家事。三位夫人各留長子,留居邵武的下城、禾平外,以奉晨昏候侍。要求其余十八子分別散居在寧化石壁,泰寧梅口、將樂上龜洋,閩清細村,建寧石塘、延平(南平)津口,明溪城關和三明、漳平等地。黃峭山公卒于宋仁宗明道二年,歲次癸酉,二月十八日辰時,享壽九十八歲,葬于邵武的坎頭村。132世十八郞(又名漳)從將坪(今漳平)遷永安西門仔、蝦蛤開基。據《永安黃氏族譜》(嘉慶、光緒手抄本)記載:十八郞是黃峭山十八子,后傳有四子名為金一、金二、金三、金四。金三的后裔叫黃汝銘(黃汝銘即黃曾樾的祖父),俗稱第三房。黃汝銘及父輩墓葬于霞鶴村九龍溪岸橫擔山地。霞鶴村黃姓建有宗祠,至今保存完好。
霞鶴村余姓郡望下邳(新安),源于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門等地。霞鶴村余姓屬余應永后裔。余應永為永安余氏開山始祖。據永安上坪九龍余荊山《余氏族譜》載,余應永為“八賢堂”余靖的第八世孫。明初,余應永為避世亂從將樂白蓬移居永安上坪九龍村的余荊山。洪武(1368-1398年期間),余應永的裔孫余云霄從永安上坪余荊山遷永安倉坪(今聯合村),其后裔佘先來,見此地山清水秀,土壤肥沃,氣候溫和,帶其子余東富移居霞鶴村。余姓在霞鶴村建有宗祠,保存尚好。拂去歲月煙云,回眸歷史陳跡,霞鶴村黃、余姓氏人口由來久遠,他們與后來遷徙而來的姓氏和睦相處,并在這塊鄉土中繁衍生息。
四、歷仼村主干一覽表:
霞鶴村歷屆黨支部、村委會主干一覽表
姓名任職時間
黨
支
部余文標1956~1984.9
黃祖灼1984.9~1988.3
黃祖森1988.3~1993.8
李金水1993.8~2006.5
黃學周1954~1956.6
黃春榮2006.5-現任
村
委
會
余文標1954~1956
黃祖杰1956.6~1959
余文標1959.12~
黃祖灼1979.12~
黃祖森1984.4~1988.3
李金良1988.3~1989.11
余文標1989.11~1991.10
李金水1991.10~1993.5
黃春奎1993.5~1997.4
黃春彬1997.4~2000.10
黃河2000.10~2003.6
黃紹樹2003.6~2006.8
黃祖榮2006.8-2014.4
鄧積嵩2014.4-現任
五、主要歷史事記:
1、民國29年(1940年)3月,奉省政府令,縣政府在蝦蛤開辦煤礦,所釆的無煙煤用于解決省會內遷永安后燃料緊張問題。蝦蛤煤礦當年有50萬元法幣資本,煤礦工人73人,月產原煤不到10噸。抗戰勝利后省府遷回福州,因資金難以維繼而停辦。
2、1951年10月村農會為村民頒發土地房產證。
3、1958年9月,推廣普通話,在大路口攔路講普通話方可通行。4、1959年6月3曰,永安縣水陸社“燕江”號輪船載客50
人、貨物4噸從永安碼頭啟航,經蝦蛤至安砂。從此永安—安砂每日往返一班途經蝦蛤。
5、1960年永安縣東坡林場在霞鶴村設立,后移至上吉山村。
6、1961年9月貫徹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即農業六十條),蝦蛤村被劃分為生產大隊,重新安排社員自留地,將生產大隊核算下放到生產小隊核算,經營形式由生產小隊分組派工作業、評工計分、按工分分紅。
7、1964年蝦蛤村開展以“四清”(清帳目、清財務、清工分、清侖庫)為內容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8、1965年霞鶴村建立合作醫療站,黃紹梅擔任赤腳醫生,后由賴淑川接仼至1977年,因經費問題關閉。至2013年9月恢復,更名為村醫療所,村醫王月英。
9、1966年8月永安縣京劇團(當年稱永安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在蝦蛤村籌辦“五七”農場,黃家祠堂,成了農場的大本營。一天,縣文化系統安排一人到農場長住。大家正為他沒有床板而發愁時,突然有人想起神龕上有一層隔板可以利用,眾人便手忙腳亂地拆下隔板。誰知就是這一拆,把大家驚呆了!從隔板上的小閣樓里,整整搬下四板車的改進出版社的秘密文檔。一捆捆報紙雜志,一摞信件手稿。在“階級斗爭”的年代,這些國民黨的東西便是洪水猛獸!誰也不敢說話,說也不敢翻看。大家無意識地把這些“東西”搬到草坪上,點上火慢慢地燒掉。
10、1972年霞鶴村建立第一所小學,設初小1至4年級,后因生源不足撤校合并到汶州學校。
11、1984年取消人民公社,蝦蛤村改為村民委員會,生產小隊改為村民小組,并將土地分到戶承包,實行家庭承包責仼制,進一步解放了生產力,充分調動了全村農民生產積極性,村民開始積極開發多種經營,出現了各種種養專業戶,“吃飯農業”開始向“商品農業”道路發展。
12、1985年9月,全村取消生豬、禽蛋派購任務,同時糧食征購實行合同定購。
13、1985年建成首家村辦集體企業蝦蛤村煤礦,至1997年因礦產資源整頓而關閉。
14、1976年全長10.3公里的永安—蝦蛤—坑邊公路全線通車。(其中大溪至蝦蛤路段1970年建成)。
15、1987年4月,經省政府批準,永安市技工學校在蝦蛤村成立。當年永安市技工學校建有4個班。
16、1987年8月,閩西地質大隊在蝦蛤村境內發現陶粒頁巖礦產資源,儲量約1291萬噸。頁巖陶粒適用于結構混凝土,可用于現澆混凝土樓面墊層,在造船、橋梁工程、窯爐工程、污水處理工程、油田工程中有著廣泛的用途,更是生產網架輕質隔墻板、屋面保溫板、空心砌塊、吸聲磚、不定型耐火澆注等理想骨料。也用于熱工設備,保溫庫,高速公路,無土栽培綠化等。
17、1994年5月4日,蝦蛤村出現百年一遇特大洪穴,損失慘重,有20佘植房屋被水浸毀倒。
18、1996年5月26日,現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時任福建省省委副書記習近平,在三明市委書記黃賢模,永安市委書記鄭更新陪同下視察霞鶴村。
19、1997年4月17日,原省人大主任程序,在三明、永安兩級領導陪同下視察霞鶴村。
20、1998年1月23日,省人大主任袁啟彤在三明市人大主任陳剛挺陪同下視察霞鶴村新村建設。
21、1998年5月省委書記陳明義在三明市委書記蒼震華、永安市委書記彭錦清陪同下視察霞鶴村新村建設。
22、1999年7月霞鶴村發生耕牛口蹄疫,全村20余頭耕牛傳染,村里擬組織捕殺,并挖了大坑準備活埋耕牛,后來組織防疫措施到位,口蹄疫情得以控制,20余頭耕頭得以保擴,完好無損。
23、1999年12月7日,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史軍委常委、空軍司令員張廷發參觀了霞鶴村農民新居。
24、2000年4月15日,省人大副主任黃賢模一行在永安市委書記彭錦清、市人大主任江道波陪同下到霞鶴村調研。
25、2011年12月19日霞鶴村抗戰文化遺址舉行揭牌儀式。
26、2013年6月27日三明市委書記鄧本元,組織部部長劉遠到霞鶴村視察。
27、2014年8月13日省委辦公廳副主任到霞鶴村視察。
六、抗戰文化:
霞鶴村是永安市抗戰文化遺址群的重要組成部份。在民族存亡關頭,一大批共產黨員、革命知識分子、愛國進步人士和許多熱血青年如黎烈文、王西彥、邵荃麟、葛琴等抗戰宣傳作家都曾在這里工作、居住過。他們高舉抗日統一戰線旗幟,以筆作武器,紛紛聚結在霞鶴村開展轟轟烈烈的進步文化活動。
1941年改進出版社遷往蝦蛤村,黃家宗祠是出版社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改進出版社原社址在永安撫溝街23號(今名流小區地段),后因日機輪番轟炸,才遷往郊外蝦蛤村。據時任《現代文藝》主編的王西彥先生的回憶,曾對黃家宗祠做過詳細的描述:“大廳是編輯部閱覽室兼飯廳;左右兩間長條形房間分別為社長黎烈文和主編王西彥臥室兼辦公室;臺階下兩側各一間平屋為編譯人員住所兼工作室,大廳后面狹小而陰暗的小房間,校對人員也擠在那里居住和辦公。甚至連祠堂邊小平屋也得到充分利用,為工友住處兼伙房。他們在這里工作和生活條件是十分艱苦,白天改稿、審稿、校對、編發,夜里便在玻璃罩美孚煤油燈下,傾注愛國熱情,撰寫或翻譯文章。編輯先生們唯一娛樂便是在九龍溪畔小路或沙灘上散步。”
由著名左翼作家黎烈文創辦的改進出版社,在蝦蛤經營長達數年之久。該社擁有《該進》、《現代文藝》、《現代青年》、《現代兒童》等月刊以及《戰時民眾.和《戰時木刻》兩個期刊。同時,改進社還編印發行了《改進文庫》、《現代文藝叢刊》、《世界大思想家叢書》、《現代青年叢刊》、《現代兒童叢書》、《世界名著譯叢》、《建設叢刊》等系列叢書。刊物撰稿人多為當時全國知名人士,有郭沫若、夏衍、茅盾、喬冠華、馬寅初、周予同、金仲華、胡愈之、王亞南、羊棗、石西民、劉思慕、聶紺弩、范長江、孟秋江、邵荃麟、巴金、艾青、唐弢、葉圣陶、馮雪峰、張天翼、艾蕪、葛琴、許粵華、章靳以、駱賓基、鄒荻帆等等。改進社為保護進步文化名人和青年作家,許多激進文章是以筆名發表。抗戰勝利后,改進出版社也遷往福州。
霞鶴村積極保護開發抗戰文化遺址,并收集、展示一批抗戰文物,開設了霞鶴村抗戰文化陳列館,2011年12月19日霞鶴村為抗戰文化遺址舉行揭牌儀式。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時期,對抗戰歷史文化遺址進行保護、修復,開發,有助于提升生態旅游資源的文化品位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是霞鶴村一筆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
七、歷史人物:
黎烈文:筆名李維克、林取,中國現代著名作家、翻譯家、教育家。1939年在永安任改進出版社社長,和妻子許粵華一起在霞鶴村居住了6年。黎烈文出生于湖南湘潭縣城一個沒落的封建仕宦家庭。1922年留學日本,開始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第二年轉赴法國,在巴黎大學研究院獲文學碩士學位。1935年與魯迅等組織譯文社。抗日戰爭爆發后,應福建省教育廳長鄭貞文之邀到永安任福建任省教育廳中等學校國文科視導員;次年,福建省政府在戰時省會永安創辦改進出版社,任社長兼編輯部主任,并任省政府參議。曾編過不少配合抗戰的叢書和雜志,為促進文藝界的抗日民主統一戰線起過積極作用。抗戰勝利后他離開霞鶴,到臺灣大學任外文系教授。1972年10月31日在臺灣病逝,終年68歲。永安老詩人李廉徳緬懷黎烈文在永安有詩為證:“肩負救亡臨燕城,領軍文化大旗擎。招賢納士人才聚,擂鼓助威倭寇驚。伸義報刊凝敵愾,無聲炮彈勝尖兵。污泥洗凈光輝耀,不朽豐碑不朽名。”
黃曾樾:字蔭亭,號慈竹居主人(1898年-1966年),祖居汶洲蝦蛤(今霞鶴村)。他曾寫有一首《蝦蛤鄉》:“童年嬉戲愛江鄉,拾栗撈蝦各擅長。見我剩憐村媼在,撫頭頻喚好兒郎。”通過對難忘童年時光的追憶,抒發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幼年聰穎好學14歲考進馬尾福州海軍學校。1920年冬,永安縣政府按福建政府統籌規劃,資助其赴法勤工儉學。曾與房東柏拉奢結下深厚友誼(房東的外甥是法國總統蓬皮杜)1924年畢業于里昂工業專科學校,獲工程師學位。繼又入里昂大學文學系攻讀外國文學,1925年8月畢業,獲博士學位。回國后任京漢鐵路工程師、北平女子師范大學教授。后與時仼海軍艦隊司令甘聯敖的女兒甘賢結為伉麗。1927年至1930年先后任省建設廳科長、南京市社會局局長兼市委委員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后,任省驛運管理處副處長(在永安吉山)。在永安任職期間,他親自設計永安翔燕大橋(西門橋),創辦永安縣初級中學,設立黃太夫人獎學金。
1943年任福州市政籌備處處長兼林森縣(今閩侯縣)縣長。1945年秋任福州市市長。因不滿官場腐敗,一年后辭職。1947年,時任教育部督學,從南京回永安參加“國大代表”競選,以超過全縣人口半數的得票率當選。解放前夕,他拒絕去臺灣。
解放后,任福建師院(今福建師大)中文系教授,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他加入中國民主聯盟后仼中國政治協商會議福州市委員會委員。1966年10月11日在文革中受迫害致死,終年68歲。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曾向周總理打聽黃曾樾下落,“20年代,在法國留學生中,有位勤奮讀書寫了關于中國古代哲學論文的黃曾樾慱士,現在何處?”周總理回話說:“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幸逝世”。總統蓬皮杜聽了十分惋惜地說:“可惜!可惜!他是位很有才華的學者。當年他和我的舅舅柏拉奢以及里昂市長赫里歐是很好的朋友。”對他的不幸深表惋惜。他一生著述頗多,有《慈竹居詩選》等17種。1979年1月21日福建師院徹底平反昭雪了他的冤案。2008年5月福建師大召開了“黃曾樾教授誕辰110周年研討會”。
邵荃麟:(1906~1971),男,原籍浙江慈溪,出生于重慶。原名邵駿遠,曾用名邵逸民。邵荃麟在學生時代思想進步,參加中國共產黨,投身革命。1939年,任中共東南局文委書記,妻子葛琴為文委委員。他擔任國際新聞社金華分社社長,開展地下工作。1940年5-6月間,金衢特委遭特務破壞。黨組織命令他立即撤離浙江。他化裝為醫生,葛琴扮做護士,歷盡艱險,于1940年7月初,輾轉來到永安霞鶴村仼改進社編譯,
邵荃麟安排在祠堂后的一間柴屋。在這間陋室里,邵荃麟寫出《麒麟寨》四幕劇及十多篇散文、評論。受到讀者和觀眾的好評。這期間,邵荃麟因生活艱辛,肺病復發,又染上當地流行的瘧疾,體質衰弱,但他堅持抱病寫作,以筆名翻譯外國政論,寫雜文。他在改進社名義上是編譯,實際做了聯系作者,多方組稿,把握編輯方向的大量工作。在他的努力下,許多左翼作家,紛紛向改進社,《現代文藝》投稿。如巴金、郭沫若、張天翼、馮雪峰、聶紺弩、許欽文、靳以、許杰、艾青等名家,他們佳作,亮麗了燕城文壇。邵荃麟的妻子葛琴,擔任《現代兒童》主編,刊發大量兒童抗日救亡故事,激發兒童愛國精神,為抗日宣傳盡力。福建地下省委曾派人和他聯系,肯定他的工作。邵荃麟在蝦蛤7個月,時間很短,但許多年輕人,在他影響下,走上革命道路。
1941年6月,黨組織邀請邵荃麟出席桂林國際新聞社年會,臨行前,黎烈文還在南門一家菜館設宴為邵荃麟夫婦餞行。解放后,歷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計劃局局長、副秘書長,中共文教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宣傳部副秘書長兼教育處處長。1953年起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中共黨組書記、作協創作委員會第一副主任。被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備注:本文的形成主要:一是深入霞鶴村村莊、農戶,召集村老農、村新老主干座談、釆訪而得。二是査閱參考,清、民國的《永安縣志》、《安砂鎮志》、《城關鎮志》、《曹遠鎮志》等原始資料整理而得。)